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如题所述

基因决定性状。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决定性状的表达,一个基因对应一个性状。基因能通过生殖遗传下去,性状不能遗传,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只是把控制性状的基因遗传下去了。

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而细胞的细胞核中有携带遗传物质的结构,即染色体,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DNA,每个DNA上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控制性状的基本单位。

基因表达

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但是非蛋白质编码基因如转移RNA(tRNA)或小核RNA(snRNA)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功能性RNA。

所有已知的生命,无论是真核生物(包括多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细菌和古细菌)或病毒,都利用基因表达来合成生命的大分子。

基因结构

人类结构基因4个区域

编码区,包括外显子与内含子。

前导区,位于编码区上游,相当于RNA5’末端非编码区(非翻译区)。

尾部区,位于RNA3’编码区下游,相当于末端非编码区(非翻译区)。

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和增强子等。基因编码区的两侧也称为侧翼结构。

外显子和内含子大多数真核生物的基因为不连续基因所谓不连续基因就是基因的编码序列在DNA分子上是不连续的,被非编码序列隔开。编码的序列称为外显子(exon),是一个基因表达为多肽链的部分。

非编码序列称为内含子(intron),又称插入序列(intervening sequence, IVS)。内含子只参与转录形成pre-mRNA,在pre-mRNA形成成熟mRNA时被剪切掉。

如果一个基因有n个内含子,一般总是把基因的外显子分隔成n+1部分。内含子的核苷酸数量可比外显子多许多倍。

性状

是指可遗传的发育个体和全面发育个体所能观察到的(表型的)特征,包括生化特性、细胞形态或动态过程、解剖构造、器官功能或精神特性总和。

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

在孟德尔以后的遗传学中把作为表型的显示的各种遗传性质称为性状。在诸多性状中只着眼于一个性状即单位性状以进行遗传学分析,已成为一种遗传学研究中的常规手段。

性状的应用

性状之间可能相互影响,而不是完全独立的。在杂交水稻的培育中,由于杂交早、晚、中稻的产量与其主要性状的相关性不尽相同,所以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改进。

杂交早稻的产量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杂交早稻组合的选育应以穗数型和高结实率为育种重点。

杂交晚稻的产量与日产量和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杂交晚稻的组合选育应适当增加株高和选择适当的生育期。

杂交中稻的产量与日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杂交中稻的选育应把大穗高结实率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性状加以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