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中秋节的习俗

如题所述

  广东海陆丰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汕尾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对话人:罗学光 1944年出生,海丰陶河人,著名舞蹈家,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现居广州 访谈人:中山大学 朱钢
  童年中秋的灯,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一到中秋节,大人或者小孩子,把竹子劈成竹篾,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手巧的还编成其他各式动物的形状。天还没黑,就有不少孩子在这些“月亮”或是“动物”的肚子里点上蜡烛,扛着、提着或是拖着,手舞足蹈地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村头巷尾。

  中秋晚上,我们还经常哼哼一首童谣,“月姑姑,照南湖,南湖水深深,个郎仔(一个小孩),去载金,载粒粟(稻谷),砻会挨(推砻),碓会啄(碓头舂米时一上一下的样子像鸡啄米),啄烂烂(海丰话音“南南”),好饲鸡,饲鸡打‘咕咯’,饲狗来掌暝(守夜),饲个喳么仔(女儿),等行嫁。”(根据海丰话音记录的《月光光》,括号内为注释)一边跑,一边唱,男孩子们还烧鞭炮,非常开心。

  中秋看月亮一般都是在晒谷场。大人们吃完饭就到村头,拿出花生、芋头,大家都吃。一些有钱的大村,在中秋时还会唱大戏,唱的是我们当地流行的《白字戏》,演戏时,经常是台上唱台下唱,整个晒谷场热闹非凡。

  参考资料http://www.hailufeng.com/zhongqiu/2.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03
一、赏月祭月
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祭月和赏月。出于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祭月的习俗很早就在我国流行,《礼记》中就记载了有关祭月的活动。到了汉魏,祭月、拜月逐渐有了赏月的成分,这从“咏月”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中秋赏月正合时宜。国为冬天霜雪大寒,清冷彻骨,不宜月下久呆;夏天则多雨,云蒸雾蔽,月辉不清;春天则梅雨连连,空气湿度大,能见度差。唯秋天天高气爽,碧天如洗,一轮满月当空,如银盘玉环高挂,此时实为赏月最佳时节。这一天人们所赏之月,最圆,最亮,月色最美,也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思。人们望着玉盘般的明月,自然联想到家的团聚。独在异乡为客的人,自然更会借明镜般的皓月寄托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对月遥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此,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
在中秋节将到来的时候,各家各户的主妇便忙着用糯米碾成粉末儿,然后掺上白糖浆搅匀,再用一个个木模子,把它们压在镂凹进去的部分里面。压结实了,磕出来,便成了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月糕”。“月糕”花纹漂亮、清白如雪,一些动物形状的月糕更令孩子们爱不释手。此外,还有一种用花生炒熟了加麦牙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无比。
当三五之夜到来、玉兔东升时,人们就将大方桌摆在院子中央,然后,拿两根甘蔗在方桌上扎一个拱门,称为月宫门。祭月时,常让小孩子供上新买的文具——笔、课本和书包等,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读书聪明,成绩优秀。并撮一点香灰,慎重地包在红纸上,然后用“井心水”(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打水时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说这是“月娘”恩赐的“仙丹”,喝了能使人变得聪明、健康。
就在女人们张罗祭拜时,男人们则约三五好友,登高望月,在阳台上摆上潮汕工夫茶具,生上炉火,品茗赏月,乐哉悠哉。
《澄海县志》载:中秋这一天,一切人家都相赠月饼。赏月的宴会必吃熟芋,剥去芋皮,叫做“剥鬼皮”。人们还以这晚天气晴朗或阴暗来预卜上元节的阴晴。谚语说:“云掩中秋月,雨酒元宵灯。”
二、烧塔、燃烟堆
潮汕的中秋节还有一种有趣的习俗,就在于是烧塔和燃烟堆。往往由村中小孩拾瓦片、砖头,然后送到晒谷场上,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东西砌成塔,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柴片都填在里面,等祭完月娘时,就将塔内的东西引燃。这时孩子们最为激动,欢呼雀跃,并且不时地撒上一把盐,噼哩啪啦,十分壮观。
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柴块分别在村里较为空旷的场地上堆成堆,拜月结束后点燃,火焰冲天。此时天上明月朗朗,地上烟堆点点,煞是好看。
三、降神
降神活动也是中秋夜一个神秘有趣的活动。据说,一到中秋,诸神也都出游赏月,这一天,人们只要通过特殊的降神仪式或咒语,就可以使神祗显灵。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搞降神活动,主要有关戏童、请篮姑等等活动。
关戏童即由12个少年捧着香火,到水田里拔来一株水稻带回晒谷场。大家围着唱:“关呀关,关戏神,戏神雅雅来显身……神来演老爹,神来演老爷。老爷老爹去底处,老爷老爹来显身。“这样反复唱上二十来分钟,就会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样跳出来,手舞足蹈地唱”关蛤婆“。唱一阵后,要往此人脸上喷水,方可复原。而请篮姑是妇女们的游戏,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篮四周,然后在篮子里放一个椰子壳,这就是篮姑了。降神时,两个人面对面地盘坐在地上,用手托信竹篮,前面放一张矮凳,其他人则唱”篮饭姑,篮饭神,盘山过岭去抽藤。抽藤缚篮饭,篮饭老老诓神。“如果有神,那第这篮就能以叩头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参考资料:http://www.csfqw.com/fengqing/a/ReadNews_10030_1.html

第2个回答  2015-11-07
陆丰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汕尾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第3个回答  2019-08-15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