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

(1)IgG:①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分布最广;
②能穿过胎盘,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大多为IgG ;
③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④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可发挥调理吞噬作用;
⑤与NK细胞结合可介导ADCC作用;还可与SPA结合用于检测某些抗原。
(2)IgM:①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在种系发育、个体发育及免疫应答中产生最早;
②结合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的能力比IgG强得多,是高效能的抗体。
(3)IgA:①血清型为单体,也可为双体;
②分泌型均为双体,且带有分泌片,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分泌液中,是发挥局部免疫的重要因素,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毒素作用。
(4)IgD:①为单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为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
②mIgD是B细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5)IgE:为单体,半衰期最短,血清中含量极微,主要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一、 IgG

  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 功能最多:结合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并介导ADCC、通过胎盘、结合SPA。 为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抗菌、抗病毒, 抗毒素抗体),并介导II、III型超敏反应

  二、 IgM

  分子量最大,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粘膜表面。是血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在个体发育过程和体液免疫应答中均是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 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 感染过程中血清IgM水平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 天然的血型抗体和类风湿因子亦属IgM。其激活补体的能力比IgG强。 膜表面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主要成分。只表达mIgM是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记忆B细胞表面的mIgM逐渐消失。

  三、IgA

  血清型IgA: 以单体形式存在。 分泌型IgA(sIgA): 由J链连接的二聚体和分泌片组成。合成和分泌的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分泌型IgA,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四、 IgD

  正常人血清IgD浓度很低,平均约0。03mg/ml。半寿期很短(仅3天)。血清IgD的确切功能仍不清楚。 B细胞表面的m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

  五、 IgE

  血清浓度极低,约为5×10-5 mg/ml。IgE为亲细胞抗体,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RI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1

    一、IgG

    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主要的抗体成分,其血清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IgG1、IgG2、IgG3、IgG4。IgG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亲和力高,在体内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免疫效应。IgG1、IgG3、IgG4能通过胎盘屏障;IgG1、IgG2、IgG4可以其Fc段与葡萄球菌蛋白A结合;IgG1、IgG3可高效激活补体;一些自身抗体和引起Ⅱ、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也属IgG。

    二、IgM

    是BCR的主要构成成分,分泌型为五聚体,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天然血型抗体为IgM,血型不符的输血可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IgM是个体发育最早合成的抗体,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可产生IgM;也是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三、IgA

    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血清型为单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分泌型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乳汁、唾液、泪液和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黏膜表面,参与局部的黏膜免疫。新生儿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可能与分泌型IgA合成不足有关。婴儿可从母乳中获得sIgA,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四、IgD

    分为血清型和膜结合型,其中mIgD是BCR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

    五、IgE

    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故可以引起Ⅰ型超敏反应。此外,IgE可能与抗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第2个回答  2020-01-31
第3个回答  2020-05-21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以抗核抗体为主要标志的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但是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在其发病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病理性自身抗体造成机体组织病理损伤的机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自身抗体(主要是IgG类)与细胞膜表面自身抗原相结合,介导其与吞噬细胞(Mφ中性粒细胞)或者NK细胞的黏附。
(2)抗体刺激靶细胞。某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血清中的长作用甲状腺刺激素(LATS)就是一种抗甲状腺组织抗原的IgG型抗体。近年来进一步发现,促甲状腺激素抗体在甲亢症的发病中较LATS的作用更重要,它在甲亢症患者中检出率更高。某些激素受体的抗体可通过刺激或抑制细胞功能干扰受体信号,抗原表达的位置、抗体的效价及亲和力等特性决定了其作用是活化还是阻断。例如在Graves病中,LATS可作为抗体连接到甲状腺刺激激素(TSH)受体上,竞争性抑制TSH功能,并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甲状腺分泌TSH过量。同样地,胰岛素受体抗体也可通过阻断受体造成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
(3)抗体中和作用。抗体与体内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抗原物质或受体结合,使其灭活和丧失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病症。临床已经证实的有:抗血凝物质抗体使抗凝物质失活;重症肌无力患者出现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1型糖尿病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使相应细胞受体的生物效应丧失。抗磷脂综合征中的抗磷脂抗体可结合磷脂p2糖蛋白I复合物,引起栓塞、反复流产等临床表现。在寻常型天疱疮中,自身抗体结合到表皮细胞桥粒部分,并通过刺激表皮蛋白酶产生破坏细胞-细胞连接而发挥病理效应,导致水疱形成。韦格纳肉芽肿患者血清中可检出IgG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cANCA),为细胞内29 kDa的丝氨酸蛋白酶3的抗体,可使已致敏的中性粒细胞活化和降解。
(4)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后的损伤作用。自身抗体与游离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沉积于全身或局部血管壁基底膜或滑液囊、组织间隙。免疫复合物在局部激活补体,引起局部炎症反应。SLE肾损伤的主要机制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活化补体连锁反应。
(5)致敏宿主细胞或组织,导致补体活化。例如,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免疫球蛋白结合于红细胞膜表面而导致红细胞被吞噬、裂解。肺肾综合征(Goodpasture syndrome)是一种以肺出血及肾小球肾炎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自身抗体结合了基底膜Ⅳ型胶原的pj链,而导致补体、中性粒细胞在局部的聚集、活化,产生组织损伤。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