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的铜管上端套的苇制哨子有何特点?

如题所述

世界各地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例如有采用芦苇、麦杆或褐紫色胶性虫壳制作的,但其中江西会昌的唢呐独具特色。唢呐的侵子,即上部开口,是由银制成,其直径差异显著,特别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内,装有中空管,这使得唢呐的音响效果独特。


唢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乐器,古称琐嘹或苏尔奈,又称喇叭、小唢呐、海笛。它起源于波斯,明代之前传入中国,最初是军中的音乐,后来逐渐进入民间。明代王圻的《三才图会》中已有唢呐的记载,它可能是军乐的产物,但具体何时起源已无从考证。


唢呐的基本构造包括:木制锥形管子开有八孔,铜管置于木管上端,苇制哨子套在铜管上,木管下端则是喇叭形铜质扩音器。经过改良的唢呐有高、中、低音区分,有的还增设了音键,拓宽了音域。它由双簧哨子、蕊子、杆子和铜碗四部分组成,通常竖吹,有大小不同的规格。


在音乐表现上,唢呐广泛应用于合奏、独奏,特别是在戏曲、歌舞的伴奏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民音吹打乐或地方戏曲乐队中,它常常作为领奏乐器,以其宏大的音量和粗犷的音色,擅长表达欢快、热烈、雄壮的乐曲和热烈奔放的场景,还能演奏出技巧性极高的华彩乐段,甚至能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声。


唢呐的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包括滑音、颤音、吐音、花舌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等,而独特的“循环换气法”是其演奏的秘诀之一,即在吹奏时鼓腮使长音得以连续发声。


扩展资料

海笛又称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引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 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