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中魏连殳形象特点分析

如题所述

内容摘要:在《孤独者》中,魏连殳从孤独的战斗却为人不解甚至被人攻击,到保持本心,身体上奉行之前所憎恶的一切获得众人的追捧,他的前后形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虽苟活下来,魏连殳内心却始终排斥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使得他以死来作出最后的反抗。本文将结合《孤独者》及鲁迅的其它文本,具体分析魏连殳前后形象的转变,挖掘在他以死作结的悲剧中所蕴含的复杂原因。
关键词:《孤独者》 魏连殳 形象转变 悲剧
不管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里面的夏瑜,还是《长明灯》中的疯子,这些人物总是以启蒙庸众,反抗黑暗的形象出现,又都以失败告终。鲁迅在文本中多次揭示了这些战士的坚决,又以极具讽刺的结果消解了他们的努力。启蒙的艰难,让鲁迅在呐喊后终于陷入彷徨。在小说中,魏连殳以一种更为决绝的姿态——并未作出主动启蒙庸众的行为:不同于之前文本中的启蒙者,没有像狂人一样在吃人与被吃中揭示封建礼教的恐怖,也没有同夏瑜一样为了启蒙大众而牺牲自己,更不用说像疯子一般反抗着封建观念,魏连殳只是坚持要为不愿他活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30
《孤独者》是鲁迅《彷徨》里的一篇小说,在收入《彷徨》之前没有发表过,这也是《彷徨》里唯一一篇从未公开发表过的小说。在《孤独者》里,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在不断追寻自我却又不断否定自我,处于一种飘摇不定状态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虽然对谁都是冷冷的,好像没有感情的样子,但是唯独对于儿童和那些颓废的自称为“零余者”的青年们,没有免疫力,总是无条件顺从,甚至有点谄媚,颇有点鲁迅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特点。房主的孩子们,总是相互争吵、打翻碗碟,还会来硬讨点心,令人十分生厌。但是魏连殳一见到这些青年和儿童,立刻抛开冷冷的表情,甚至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可是他越是喜欢他们,他们越是不搭理他。魏连殳认为儿童都是好的、天真的,是未来,是希望,这和鲁迅的观点是一致的。

魏连殳,是小说《孤独者》中的新型知识分子。他因特立独行而被众人视作异端。祖母的葬礼上,他先因迫于乡人的压力而接受旧俗,而后又用西式礼仪与不合时宜的长嚎表达反抗。

他的行为和精神,仿佛穿越千年,与魏晋之际的阮籍隔空对话。然而,魏连殳比阮籍更孤独!

与世俗的决裂,先让他陷入茫然的孤独;失业后的生存压力又将他推向更凄凉的孤独。在走投无路不得不带着绝望的痛苦和报复的心态入俗玩世时,他终于同阮籍的精神达到高度合一。

然而,魏连殳依旧是孤独的,无论他是否有过快意的孤独,最终他还是被黑暗吞噬、毁灭,成为一个绝望的孤独者,一个孤独的绝望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