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第二卷读后感

如题所述

01

1820年左右,一位年轻人来到巴黎圣母院。在两座钟楼间的一处暗角,年轻人发现石壁上有一处手刻单词:命运!在那一刻,这个词蕴含的命中注定和令人断肠的意思深深击中了他,他苦思冥想,猜测这是一个怎样受苦的灵魂。多年后,年轻人再去参观,发现这个词已经消失,因为寺院各处已经遭到破坏:墙壁打磨、粉刷,前来参观的民众也在毁灭它,他写道:“几个世纪以前,在这堵石墙上刻下这个单词的那位古人,已经溘然长逝;现在,轮到这个单词从教堂的石墙上消失,也许过不了多久,这座主教堂本身也将从大地上消失!”这个年轻人就是雨果,他决定写一部小说,在纸上保存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位于塞纳河畔。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建造。高圣坛、唱诗班席、西立面和中庭在1240年前后竣工。门廊、祈祷室和其他各部分的装修是在100年里陆续完成的。但是就整体建筑而言,在徘力·奥古斯都时期的1245年里就已经竣工。

雨果在小说里多次表达对巴黎圣母院“毁灭”的担忧。他写道:“巴黎圣母院是美轮美奂的建筑……这座令人肃然起敬的丰碑遭受无数次的破坏和毁形,我们不仅仰天长叹,义愤填膺。”“时间毁坏一切,人类毁灭一切。”“但时间造成的毁坏较少,人类造成的毁灭很多。”“巴黎圣母院是罗马式建筑向哥特式建筑演变的样板……它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石头,不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也是科学艺术史的一页。”因此,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人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小说《巴黎圣母院》围绕“命运”一词展开:吉普赛少女艾丝美拉达牵着一头山羊,是个野性十足的姑娘。圣母院道貌岸然的主教克洛德非常迷恋她,但他得不到少女的心,于是,阴险的克洛德凭借教会的势利,诬陷艾丝美拉达杀害了卫队长夏朵佩尔,国王的诉讼代理人给艾丝美拉达使用了各种刑罚:“先用夹棍吧!”艾丝美拉达祈求道:“我没有罪啊!”“那好,继续上刑!”艾丝美拉达屈打成招。

“波西米亚姑娘,你承认常跟恶鬼、怪面人和吸血鬼一起参加地狱的宴会、巫魔夜会和兴妖作祟吗?”艾丝美拉达道:“是的,我承认!”“总算水落石出了,先生们,小姐可以证明,我们刚才是尽一切可能从轻用刑的!”因此,国王的文明人,决定把艾丝美拉达这个野蛮姑娘,判处绞刑!敲钟人卡西莫多面貌丑陋,就像圣母院屋顶上的怪兽,他被克洛德收留,因此对克洛德忠心耿耿,就算克洛德让卡西莫多从楼顶上跳下去,他也毫不犹豫。但是,卡西莫多看穿了克洛德的阴险用心,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艾丝美拉达。他没有找到艾丝美拉达。卡西莫多愤怒了,当他看到恩人克洛德站在楼顶上欣赏夜色时,把他推了下去!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审判人性善恶,思辨心灵美丑的悲歌!雨果写道:“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接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巴黎圣母院》不仅描写了普遍的人性,更是对欧洲民族性的深入剖析!

02

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非常可惜。很多朋友在痛惜的同时也想到了圆明园,心里多少有点酸爽,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吧,因为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被摧毁时,叙利亚的文明古迹被摧毁时,我们并没有这样的反应。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烧毁的,其造成的损失比巴黎圣母院要惨重!但巴黎圣母院不是外来侵略者焚毁的,是他们自己失误造成的!因此,我们表达出遗憾和安慰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如丧考妣!不能忘记的是,近百年来,欧美列强犹如克洛德,在世界各地造成很多混乱,摧毁了大量历史古迹和艾丝美拉达,他们并不觉得可惜!

现在,全球捐款修建巴黎圣母院的资金已经有好几亿欧元,“世界遗产”的毁坏要由“世界”来“买单”,这让人感觉到有些双重标准!有人说,把巴黎圣母院的被烧与圆明园的焚毁联系在一起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觉得这就有些“崇高过度”和“矫情”了!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记住历史并不是记住仇恨!已经发生的事实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态度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反思!不仅我们要反思,更重要的是促使别国也要进行反思:为什么清朝闭关锁国,被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为什么英法联军抢夺了圆明园的财物,还要烧毁这座旷世园林?为什么他们毁灭了清朝的古迹,还要清朝赔偿他们巨额白银?为什么他们犯下了罪行,还要漂白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历史是人类创造的。

人类创造历史的动机在于背后的心理活动!只有洞察人类真实的心理状态和人性,才能真正了解历史!一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人类的“心灵史”,谁是牵着山羊的野蛮姑娘艾丝美拉达,谁是道貌岸然披着文明外衣进行审判的克洛德?在今天这个世界不是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吗?

100多年的历史并不漫长,希图让中国人从过去那段记忆中快速走出来,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我个人认为,真实坦荡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不可耻,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别人尊重,因为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除了“列强”克洛德们制定的道德标准外,还有卡西莫多们坚守的原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一)
  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从而来到我的手中。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伽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尔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发。

  (二)
  美丽而又善良的女神艾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演绎着一段传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艾丝美拉达在广场上欢快的舞着,她有着美妙的歌声,使得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与此同时,平时被人唾弃的卡西莫多成为了丑人王被大家簇拥着。卡西莫多被副教主支使去做坏事,伤害了艾丝美拉达。但在卡西莫多遭鞭打时,艾丝美拉达不计前嫌,用她善良美好的心灵包容了他,让卡西莫多心中深深的刻下了她的美丽。在那个不公平的时代中谁也不能得到丝毫的同情。人们恐惧黑魔法,厌恶吉普赛人。艾丝美拉达也难逃被诬陷而处决绞刑的命运。她心中那位能保护她的白马王子卫士长,更是眼睁睁的看着她即将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为了救她不顾一切,但是并没有出现什么奇迹。在艾丝美拉达死后,他便紧紧地追随着她。
  在看完《巴黎圣母院》后,最多的就是对卡西莫多的同情,他的正直与单纯却深深地打动着我。他自小因为畸形而被抛弃,由副教主收养,长大后也不曾离开教堂。他从没有得到过别人的一点关爱,但是他的心灵却和他的外表大相径庭。他向往着美和爱情,然而,艾丝美拉达太优秀了,对他来说,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女神,是高高在上的,也绝对不容一个污点。他开始自卑,痛苦,他的爱情给他带来了痛苦。但是他们的爱超越了生与死,上帝终究给了他们一个爱的世界。最后的结局正是文章出彩的一笔,也是我最喜欢的。
  前几天去内蒙古博物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只头对头倒下的恐龙骨骸。那段时间我们也恰好听到了实习导游的讲解,他们倒下的形态是十分奇妙的,好似是互相搂抱着。导游开玩笑说这是恐龙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我却以为这是巴黎圣母院的翻版。也许,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就是爱情的化身,代表着至死不渝的爱情。

  (三)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大的小说不仅仅在于它情节的曲折惊险刺激;更在于它塑造的人物,它揭露的事实,它反映出的人性,给人的巨大震撼。
  巴黎圣母院做到了这一点。

  希望能帮到你啦。
  这本小说其实很复杂。看过了那么多遍,我貌似始终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情节和人物行动上面。但我似乎隐隐约约看到人物内心斗争的激烈。
  有种莫名的震撼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7732988.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2-20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 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这部小说,打破了以往古典主义的桎梏,是浪漫主义作品中一座里程碑。
第3个回答  2021-02-22
巴黎圣母院讲述的是15世纪一个发生在法国的故事。故事中长相丑陋的人内心却十分美丽,而那些长相英俊潇洒的人,内心却是道貌岸然。小说揭露了宗教主义的虚伪,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善良,舍己为人
第4个回答  2021-02-22
这本书刻画了中世纪的法国真实社会生活。这是一部愤怒且悲壮的《命运交响曲》,把善与恶,美与丑,对照起来描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