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蝉有关的诗句

如题所述

跟蝉有关的诗句如下:

1.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王昌龄《塞下曲·其一》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4.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李商隐《霜月》

5.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王昌龄《送狄宗亨》

6.长榆落照尽,高柳暮蝉吟。——陈子良《夏晚寻于政世置酒赋韵》

7.猿啼三峡雨,蝉报两京秋。——元稹《酬许五康佐》

8.香醅浅酌浮如蚁,雪鬓新梳薄似蝉。 ——白居易《花酒》

9.阳影里,见一簇 寒蝉衰柳。——高明《商调·二朗神》

10.灵师皇甫姓,胤胄本蝉联。——韩愈《送灵师》

11.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白居易《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12.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13.相思蝉几处,偶坐蝶成群。 ——贾岛《寄贺兰朋吉》

14.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声催白头。——武元衡《立秋日与陆华原于县界南馆送邹十八》

15.暗入蝉鸣树,微侵蝶绕兰。 ——司空曙《和王卿立秋即事》

16.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白居易《立秋夕有怀梦得》

17.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白居易《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尚书》

18.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杜甫《立秋后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28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秦中寄远上人
唐代 · 孟浩然


qiū

1
cháng






sān

jìng

2







běi



fēi



yuàn


dōng

lín

3
huái
怀


shī


huáng

jīn

rán

guì

jìn

4

zhuàng

zhì

zhú

nián

shuāi






liáng

fēng

zhì


wén

chán

5
dàn



bēi


更多“隐居”的古诗文
查看


夸克汉语精选,含注音译文及视频
《竹里馆》
唐代·王维

《归园田居·其...》
魏晋·陶渊明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题李凝幽居》
唐代·贾岛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译文
注释
背景
赏析
作者介绍
作品评价
译文
逐句
全文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注释
1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
2
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3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4
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这里喻处境窘困。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5
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
展开
背景
这首诗作于孟浩然第一次到长安应举不中、滞留至秋天时,即开元十五年(727)至开元十七年(729)间。 科举考试,在春天举行,落榜后不离开长安,一般是准备来年再考。孟浩然未必没有这样的打算。但秋天到来时,他在长安待不下去了,就写了这首诗寄给远方友人远上人,抒发悲怀。
赏析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二句,用“北士”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展开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田家元日》《与诸子登岘山》《夏日南亭怀辛大》《秋宵月下有怀》《送朱大入秦》《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等多首。
展开
作品评价
宋·刘辰翁·碧琳琊馆重刊本《孟浩然诗集》卷三引
吾评孟浩然诗,非不经思,只是吐出。
明·李梦阳·碧琳琊馆重刊本《孟浩然诗集》卷三引
“黄金燃桂尽”,终伤气。结句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