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家属对抢救过程中使用多巴胺剂量不准确而引发医疗纠纷。200mg多巴胺入5%GNS500ml 静滴 对呼吸心跳停止

200mg多巴胺入5%GNS500ml 静滴
对呼吸心跳停止意识丧失10分钟余的患者(男,55岁)抢救的时候,建立静脉通道第一步输液用这组药物(200mg多巴胺入5%GNS500ml 静滴 ,10支多巴胺加药用了不少时间),后给予肾上腺素1mg静推和阿托品1mg静推等急救药物,配合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心电监护等急救治疗。
患者家属对抢救过程中使用多巴胺剂量不准确而引发医疗纠纷。患者家属认为上述抢救用药多巴胺使用不当。患者家属的依据是多巴胺使用说明书
患者家属指出的不当之处有:1、没有先充足血容量;2、多巴胺超剂量超浓度;3、按照心肺脑复苏指南在救治的初始阶段没有给出使用超剂量多巴胺;4、超剂量的多巴胺加剧了患者微循环障碍,是导致复苏失败原因之一。
假设在争分夺秒的抢救初始阶段真的需要用那么多的多巴胺,建议多巴胺的生产厂家直接制造200mg一支的多巴胺吧,10支多巴胺加药的时候真的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
多巴胺在抢救后期高浓度但是低速静滴或者泵入是可以的,这点患者家属明白,但是在抢救初期不符合救治原则。
请教上述家属与医院的纠纷哪家会赢?
请给出分析答案和分析依据。
非常感谢和期待您的回答。正确的救治更多的老百姓。

我还真没用多巴胺抢救过病人,根据资料试着解答一下吧:

首先,提问者没有说患者体重,而多巴胺的用量要依据患者的体重。权且算作60kg。

其次,提问者没有说明滴速。即使浓度大,但滴得慢也不会引起过量。权且算作每分钟20滴,即1ml/min。

最后,500ml液体带200mg多巴胺,每毫升液体含400微克多巴胺。计算输入速度为:6.6微克/(kg*min),属于中等剂量,发挥的作用是兴奋心肌β1受体,提高心脏输出量和收缩力,扩张冠脉,提高血压。

在多巴胺的用量用法上,我认为还是符合抢救规范的。当然,没有恢复足够的血容量之前,多巴胺是发挥不了明显作用的。但是是否会起到负面作用,我暂时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综上,我觉得医院方在抢救过程中使用多巴胺存在不规范,但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30
脑复苏措施
特异性脑复苏措施主要以低温一脱水为主的综合疗法。 (一)低温 自1985年Williams等报导低温治疗心跳骤停的脑缺氧有效后,国内外临床及实验均证实低温可减轻缺血后脑损害。 1、关于脑低温治疗的作用机理及目的: ①降低脑耗氧量 低温时脑代谢率降低,耗O2量减少,脑体积缩小,从而降低颅内压,预防和治疗脑水肿。通常体温每下降1℃,脑代谢率下降6.7%,颅内压下降5.5%,如体温降压至32℃,脑耗O2量降至正常的55%,28℃时,脑耗O2量可降低50% ②及早恢复能量代谢,减轻乳酸积聚在全脑缺血及早降温(脑温27℃)时,脑组织的乳酸、磷酸肌酸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常温组,且ATP、ADP、AMP含量和腺苷酸酶活力在低温下能及早恢复正常水平,有利于线粒体等亚细胞器官和膜功能的修复和维持。 ③保护血脑屏障功能,及早降温(30-33℃)能显著减轻BBB损伤,有利于BBB免受进一步破坏和功能的恢复。 ④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及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⑤抑制其他内源性损伤因子的释放,抑制包括兴奋性氨基酸、多巴胺

肾上腺素:就心脏复苏而言,该药被公认为是最有效且被广泛使用的首选药物。推荐标准剂量为1mg(0.02mg/kg)静注,若初量无效,每3-5分 钟可重复注射1次,直至心搏恢复。近年来文献中报道用大剂量肾上腺素(0.10~0.20mg/kg)能明显地提高心脏复苏成功率,但也有报道大剂量肾上 腺素尽管能提高心脏复苏成功率,但不能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以及改善中枢神经的效果。因此,不提倡大剂量肾上腺素的推广应用。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主张采用 1、3、5的即所谓“中等剂量”模式,即首先1mg iv,隔3分钟后无效,第二次3mg,再无效,3分钟后5mg iv。当心搏恢复后,静脉持续滴入肾上腺素以提高和维持动脉压和心排血量。

多巴胺说明书 具有法律效力
药品类别 抗休克血管活性药及改善心脑循环药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 激动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受体和位于肾、肠系膜、冠状动脉、脑动脉的多巴胺受体其效应为剂量依赖性。 ⑴ 小剂量时(每分钟按体重0、5-2ug/㎏),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使肾及肠系膜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及钠排泄量增加; ⑵ 小到中等剂量(每分钟按体重2-10ug/㎏),能直接激动β1受体及间接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自储藏部位释放,对心肌产生正性应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及心搏量增加,最终使心排血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脉压可能增大,舒张压无变化或有轻度升高,外周总阻力常无改变,冠脉血流及耗氧改善; ⑶ 大剂量时(每分钟按体重大于10ug/㎏),激动α受体,导致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及尿量反而减少。由于心排血量及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致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增高。 ① 对心脏β1受体激动,增加心肌收缩力作用强的多; ② 由于增加肾和肠系膜的血流量,可防止由这些器官缺血所致的休克恶性发展。在相同的增加心肌收缩力情况下,致心律失常和增加心肌耗氧的作用较弱。总之,多巴胺对于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尿量减少而血容量已为补足的休克患者尤为适用。
适应症 适用于心肌梗死、创伤、内毒素败血症、心脏手术、肾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引起的休克综合征;补充血容量后休克仍不能纠正者,尤其有少尿及周围血管阻力正常或较低的休克。由于本品可增加心排血量,也用于洋地黄和利尿剂无效的心功能不全。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 静脉注射,开始时每分钟按体重1-5ug/㎏,10分钟内以每分钟1-4ug/㎏速度递增,以达到最大疗效。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静滴开始时,每分钟按体重0.5-2ug/㎏逐渐递增。多数病人按1-3ug/㎏/分给予即可生效。闭塞性血管病变患者,静滴开始时按1ug/㎏/分,逐增至5-10ug/㎏/分,直到20ug/㎏/分,以达到最满意效应。如危重病例,先按5ug/㎏/分滴注,然后以5-10ug/㎏/分递增至20-50ug/ ㎏/分,以达到满意效应。或本品20㎎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300ml中静滴,开始时按75-100ug/分滴入,以后根据血压情况,可加快速度和加大浓度,但最大剂量不超过每分钟500ug.
注意事项 ④ 频繁的室性心律失常时应用本品也须谨慎。 ⑺ 在滴注本品时须进行血压、心排血量、心电图及尿量的监测。 ⑻给药说明 ① 应用多巴胺治疗前必须先纠正低血容量。 ② 在滴注前必须稀释,稀释液的浓度取决于剂量及个体需要的液量,若不需要扩容,可用0.8㎎/ml溶液,如有液体潴留,可用1.6-3.2㎎/ml溶液。中、小剂量对周围血管阻力无作用,用于处理低心排血量引起的低血压;较大剂量则用于提高周围血管阻力以纠正低血压。 ③ 选用粗大的静脉作静注或静滴,以防药液外溢,及产生组织坏死;如确已发生液体外溢,可用5-10㎎酚妥拉明稀释溶液在注射部位作浸润。 ④ 静滴时应控制每分钟滴速,滴注的速度和时间需根据血压、心率、尿量、外周血管灌流情况、异位搏动出现与否等而定,可能时应做心排血量测定。 ⑤ 休克纠正时即减慢滴速。 ⑥ 遇有血管过度收缩引起舒张压不成比例升高和脉压减小、尿量减少、心率增快或出现心律失常,滴速必须减慢或暂停滴注。 ⑦ 如在滴注多巴胺时血压继续下降或经调整剂量仍持续低血压,应停用多巴胺,改用更强的血管收缩药。 ⑧ 突然停药 可产生严重低血压,故停用时应逐渐递减。

肾上腺素:就心脏复苏而言,该药被公认为是最有效且被广泛使用的首选药物。推荐标准剂量为1mg(0.02mg/kg)静注,若初量无效,每3-5分 钟可重复注射1次,直至心搏恢复。近年来文献中报道用大剂量肾上腺素(0.10~0.20mg/kg)能明显地提高心脏复苏成功率,但也有报道大剂量肾上 腺素尽管能提高心脏复苏成功率,但不能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以及改善中枢神经的效果。因此,不提倡大剂量肾上腺素的推广应用。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主张采用 1、3、5的即所谓“中等剂量”模式,即首先1mg iv,隔3分钟后无效,第二次3mg,再无效,3分钟后5mg iv。当心搏恢复后,静脉持续滴入肾上腺素以提高和维持动脉压和心排血量。

休克的治疗原则
无论哪种休克,都有循环血量不足,微循环障碍和不同程度的体液代谢紊乱,因此治疗休克时应按如下原则处理。

一、扩容

这是抗休克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措施之一,必须及时、快速、足量地补充血容量。

1.扩充血容量 一般采用两条静脉通道,一条通道保证扩容的需要,予以快速输液;另一路则保证各种药物按时输入,但要注意药物的配伍,详细记录给药种类、浓度、时间、反应等。

2.常用扩容液体

电解质溶液: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一般先输入晶体液增加回心血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补充血容量:输全血、血浆等。

右旋糖酐:能提高渗透压,常用中、低分子两种。其中低分子右旋糖酐不仅能扩容,也可降低血液黏滞度及疏通微循环。

二、积极处理原发疾病

外科治疗休克的重要措施是积极地、适时地处理原发疾病,这是抗休克治疗的根本措施。但处理原发疾病应在有效扩容的同时积极准备和治疗。如由于腹膜炎引起的休克,应在扩容的基础上迅速引流腹腔,减少细菌及毒素;肠坏死、中毒性休克时在抢救休克同时迅速开腹切除坏死肠管,解除原发疾病。切忌因长时间抗休克治疗以至延误原发病的抢救和治疗。

三、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时由于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产生大量酸性产物,在休克早期积极扩容改善微循环障碍情况下,一般酸中毒较易纠正。但重度休克时酸性产物堆积结果机体发生严重酸中毒,应立即输入5%碳酸氢钠,具体剂量应视酸中毒程度和血气分析结果来确定。

四、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血管活性物质的应用有两大类。其中一类为升压药物。这类药物为血管收缩剂,常用的有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该类药除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外,休克早期不用。另一类为血管扩张药,常用的为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酊胺、酚妥拉明等,该类药要在扩容完成之后应用。具体何时应用血管收缩药,何时应用血管扩张药应视病情发展而定。一般扩容后,血压仍低于8.0kPa(60mmHg),可应用血管收缩药,但扩容后血压能维持在12kPa(90mmHg)以上时可适应用一些血管扩张药物。

有心衰时可应用一些强心药物,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心搏出量。常用中剂量多巴胺、西地兰等。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pharm.com.cn/html/database/drugmanual/640/BEG26243701092005QSC.html

第2个回答  2011-04-29
肾上腺素:就心脏复苏而言,该药被公认为是最有效且被广泛使用的首选药物。推荐标准剂量为1mg(0.02mg/kg)静注,若初量无效,每3-5分 钟可重复注射1次,直至心搏恢复。近年来文献中报道用大剂量肾上腺素(0.10~0.20mg/kg)能明显地提高心脏复苏成功率,但也有报道大剂量肾上 腺素尽管能提高心脏复苏成功率,但不能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以及改善中枢神经的效果。因此,不提倡大剂量肾上腺素的推广应用。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主张采用 1、3、5的即所谓“中等剂量”模式,即首先1mg iv,隔3分钟后无效,第二次3mg,再无效,3分钟后5mg iv。当心搏恢复后,静脉持续滴入肾上腺素以提高和维持动脉压和心排血量。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124188.htm

第3个回答  2011-04-28
感谢上面的回答。
但是您的回答没有给出精确的判断,请从心肺脑复苏和急救知识和多巴胺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和用法用量的角度来正面解答这个问题。患者家属理解医务人员是尽力的,这点没有异议,患者家属不差钱的,绝对不要钱,人命比钱重要的多的多。现在要讨论的是他们用多巴胺的方法是否正确,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如果您认为正确就说正确,如果有不当之处,请传授正确的方法,多救几个人吧,功德无量。
第4个回答  2011-04-28
首先,应当采用输液泵而不是传统的重力点滴来输液,操作和调节时间可以大大减少;
第二,可以采用另一个输液泵从另外的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
第三,可以先采用100m5%GNSl 加入2支多巴胺,争取更短的配药时间,最好要求输液泵带电子眼能够空瓶报警,便于续瓶时快速准确。
第四,如果还希望降低给药浓度避免微循环障碍或者静脉炎,可以将扩容的那条输液通道和给药通道用三通归拢。
最后,急救科使用的输液泵最好要求直接数字键操作、带有多种急救给药模式,如果是小儿患者,最好要求输液泵能做到按体重给药。如果你们医院没有配备先进的设施,出现以上的医疗纠纷也属于正常,医务人员没有责任,因为你们已经尽力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