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伤害动物的小故事 和 保护动物的小故事

请尽快!十万火急!!明天就要交了,拜托了!!

被动物的眼神打动:野生动物摄影家冯刚的故事
像都市里见惯的房产展一样,这里满眼是房产楼盘的广告,有关生活品质的描述和许诺总是花样百出充满诱惑,但在观众心里,最有意义的,只是价格和数字。

如果这时,视野里出现了一片荒野风光,一群安静的羚羊、奔跑的野马、起飞的野天鹅呢?

初看极不协调的两种展览,被并置一处,仔细想来,却也是有趣味的生活比对和提醒:关于生活,关于家园,关于世界

意外的“风景”——

购房节上多了“野生动物”

一场“台商购房节”刚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不少看房者忍不住在一个摄影展前驻足,骋目画面中西部特有的纯净蓝天、苍凉大地,与野生动物们单纯安详的眼神相对。每张摄影作品底下,都有一段故事,介绍野生动物知识,讲述拍摄的背景和经历。从画面到文字的震撼和感动,让有些人去了复来,有人干脆“搬”了照片回家,以示支持。

许多照片就这样卖出去了,让主办者颇有些意外。将摄影展办在房展中间,本有些无奈,因为借助了有心的房展举办者相帮,才能够免了场租费负担,让作品得以与观众见面。

从英语教师到野生动物摄影师,“五十学吹打”——

他相信“超越自我必定成功”

安然坐在他的野生动物风景中央,个子不高、身材瘦削的冯刚,看上去与普通观众一般无二,没有所谓著名摄影师、“中国野生动物摄影第一人”的荣耀感。难以想象,就是他,为了拍到珍稀野生动物图片,曾3次登上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次进入博斯腾湖,30余次去北山羊栖居地,35次赴准噶尔盆地东缘的卡拉麦里山无人区……

冯刚喜欢在他的课堂和演讲里告诉学生们:“超越自我,必定成功。”他的人生经历恰是一个例证。

16岁时,冯刚随父母从上海迁到新疆。江南人头脑活跃心灵手巧的天赋特性,使他学一样像一样,即使在最枯燥的环境中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变通之道。喜欢摄影,始自高中,他用铁皮罐头做放大机,用缝纫机缝皮腔。1972年,下乡到伊犁牧区的他,发现有人利用照相之机骗取农牧民的钱财,气愤之余,借来相机为大家拍照,后来又在公社干部支持下开起了照相馆,说起“许多牧民人家有史以来第一张照片都是我拍的”,至今仍觉得十分快乐。

回到乌鲁木齐,只高中学历的冯刚,凭着强烈的责任心、执着好学的劲头和良好的语感,很快成了一所重点中学里最受学生欢迎的英语教师,一教数十年。

真正从事野生动物摄影时,冯刚已48岁了,出发点是因喜欢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一类节目,发现所有画面都是外国人拍的,国内画册大多拍摄的是动物园失了野性的动物。

那是在1995年的暑假。想试试看野生动物到底有多么难拍的冯刚,花了近2000元买来第一架进口相机,从镜头、三角架到汽车都是问朋友借的,在一片“都快成老汉了,还折腾啥”的劝说声中,驶向山野。那一次,他居然第一次就拍摄到了清晰的野驴画面,那些俊逸灵动的生命形态,让他以往对于驴的“笨”、“蠢”、“丑”的浅薄偏见轰然倒塌。

从此,他所有的节假日都扔到了野外。50岁拿到驾照,51岁买车,几乎倾尽所有,冯刚一步步迷上了野生动物摄影。

罗布泊,3个月,守候仅存千匹的野生双峰驼——

每一次拍摄都是一段冒险

从1995年至今,冯刚拍摄了以新疆有蹄类为主的50余种珍稀动物。长年累月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其中艰苦可想而知。更何况,冯刚所处的,大多是无人的荒漠、山林及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不仅艰苦,更有危险。每次出门都是一段冒险,每一次结束也都留下一段新体验新故事。在冯刚,乐远大于苦。

为得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的最佳照片,他自费9次到卡拉麦里山;为证实乌市南郊出现北山羊,利用双休日多次前往拍摄,终于有关杂志发表了专题报道;为拍摄鹅喉羚,曾冒着一场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暴风雪,在刺骨寒风中连续拍摄,手脚冻僵;曾沙漠徒步14小时,严重脱水,直至被同伴开车找到……

“1998年7月30日,我第9次进卡拉麦里拍摄蒙古野驴。那时51岁,还算年轻。我一天可以跟着驴跑30多公里。驴抬头,我就蹲下,驴吃草,我就赶紧拍。那会儿真是最幸福的了……但是跑着跑着我发现,自己迷路了。”

“在50多摄氏度的高温中,人开始脱水。我在摄影架上绑个塑料袋,竖在一个小坡子上等待救助,还写下遗书,喝过自己的尿。就在找路时,突然看到西北方向尘土飞扬,十几只野驴结伴而来。我又拿起相机,连拍了四五十张照片后,奇迹来了,前方两公里的小山坡上出现了我的车……是野驴救了我!”

“拍摄野牦牛有一定危险性。在接近到100米时,我拍了2卷,还想再近点,这时野牦牛冲过来了,幸亏我带了鞭炮,点燃后,把它吓跑了!”

更难忘的经历,是去年初在罗布泊地区花3个月守候现存不足千匹的野生双峰驼。

“白天也是零下10摄氏度左右,牛奶冻成了奶块;馕冻得像石头一样硬。啃一口,嘴唇上都是血。每天一早就进入掩体‘上班’,等了整整76天,寂寞到每天对着录音机说话,唱‘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野骆驼就会到来哟’给自己打气。然后,终于到了那一刻!看着它们一步步走过来,那种心情,是狂喜,也是悲欣交集……”

那次,冯刚拍到了全国最清晰的野骆驼照片。

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杰出贡献,他先后获得四项国家级环保奖——

自创“伪装潜伏拍摄法”

“野生的动物真的很美!面对它们,你一定会赞叹自然的伟大。”采访中,冯刚不时会这样感慨。

一位参观者留言:照片上最打动我的,是动物们的眼神。但愿它们只能看到人类的摄影镜头,而不要看到枪口和别的什么凶器!

的确,在冯刚的照片上,几乎所有野生动物都有着懂事的眼神、安逸的神态和鬃鬣飘拂、灵动矫健的身姿,自由自在,又单纯可爱。

野外拍摄久了,冯刚有了自己的“守则”:大自然是动物们的家园,人类作为入侵者,首先要尊重它们,珍惜生命;拍摄是为了展示动物们的生存状态,绝不应伤害它们。他宁可舍弃动物奔跑的壮观、漂亮场面,绝不驱车穷追猛赶,因为动物们会傻傻地狂奔直累到倒地不起。

为了能最大限度接近拍摄对象,他自创“伪装潜伏拍摄法”,多是利用盗猎者的掩体改造而成,离开时,他总会摆上一张小卡片,写上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劝勉。西部高原日渐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他为动物们心痛,时常可见的带血的黄羊皮、剥了皮的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被盗猎的残忍痕迹,更让他有危机之感。他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有关动物保护的理论和做法,并在文章或讲演中表达。

他有做教师的好口才,从新疆讲到北京、杭州、深圳,对象主要是大中学校的学生,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更讲西部珍稀动物们的生存境况。每次出门,他都带上大量宣传资料,走到哪,发到哪。仅去年底的一个月里,就演讲了21场。在杭州,原定3场的报告,最后变成10场。

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杰出贡献,他先后获得四项国家级环保奖。

这让他更快乐而自豪:一个普通人,为了乐趣而做事,因为执着和舍得付出,人生有了于社会有益的更大意义,有了不那么普通的亮色。(姜泓冰)

更多故事请:

参考资料:http://fchen.cnnb.net/dog/story.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09
杨肇斌和菲生的故事

北京警察博物馆二层为刑事侦查厅,在二层展厅的拐角处,有一个栩栩如生的警犬标本。

展品下面的文字写着:警犬菲生,1996年出生,德国纯种牧羊犬,曾参加过40多起案件侦破,破案34起,多次立功。这条警犬就是北京警界赫赫有名的功勋犬。

在一次训练过程中,由于发弹枪离菲生的耳朵太近,功勋犬受了刺激,不得不退役。布展人员考虑到博物馆应有一项内容,即表现警犬在公安破案中的功绩,于是找到警犬大队,希望提供一条活犬制作标本,最后选择了功勋犬。

2001年4月16日上午,菲生不肯跟北京动物园兽医医院的医生走,杨肇斌只好亲自送它。在动物园兽医医院,菲生被领到一个大大的笼子旁,杨肇斌发口令让它进去,菲生不动,他只好把它拉进去,抖着手锁它的时候,它的头拱进了他的怀,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哀鸣。

当晚8点半,妻子下班刚到家,他就拉着她到了超市,选了袋犬粮,又坐出租车奔了动物园。他直奔菲生的笼子,妻子帮他去找拿钥匙的饲养员。菲生知道主人来了就叫唤着,想扑过来,却被铁链拖住。妻子找不着拿钥匙的饲养员。菲生在笼子里叫,杨肇斌在笼子外边哭。第二天一早,医生在菲生的笼子外,看见半袋犬粮和一大堆烟头。

博物馆开馆那天,杨肇斌一个人蹲在已经成为标本的菲生面前抹泪。他轻轻抚摩菲生漂亮的毛皮、熟悉的黑背黄腹,两只直立的耳朵,还是那个活灵活现的机警形象,只是它再也不能叫,不会动了。

二战时期英国将17枚勋章颁发给作战犬..

2006年的中国将功勋犬掏空内脏制成标本作为“奖励“..

看到这样的报道不但心寒..更多的是鄙视!!
刘海洋伤熊案:2001年1月29日至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刘海洋先后数次用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烧伤北京动物园熊山的三只黑熊,一只棕熊和一只马熊,被公安机关抓获,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讨论的焦点集中于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动物权利立法等不同方面的问题。
第2个回答  2012-12-16
,吗
第3个回答  2012-12-11
长颈鹿之死
1993年7月12日的一个清晨,15岁的"海滨"突然狂躁不安,犄角抵墙,以至欲死欲活之态,痛苦不堪。
"海滨"是一只长颈鹿,1978年出生于日本横滨,于1980年作为友好使者来到了上海动物园定居,今天人们仍然可以在上海动物园看到"海滨"——作为一个标本站立在玻璃亭子里。
"海滨"在经历巨大的痛苦之后还是死了,尸体解剖之后,在其胃中发现团球状塑料,系误食游客所投塑料袋致死。"海滨"留下了出生仅28天嗷嗷待哺的小鹿,这只小鹿后经动物园人工喂养健康成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