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萧红为何三十一岁就离开人世了?她是怎么死的?

如题所述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呼兰河传》写完不久,萧红检查出肺结核;1941年10月,萧红住院打空气针治疗。11月底,因受医院冷遇,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她打算再接着写《呼兰河传》第二部。可是后来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愈发衰弱。

六天后,迫于马地养和医院被日军接管,端木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次日,萧红精神渐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扩展资料

萧红与《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之一,亦是现代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它由作者构思并开始写作于1937年的武汉,而因时世动乱不安,转徙流离,直至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

全书共七章,每个部分都可单独成篇,但合在一起,又相契无间,非常和谐。因为这部作品的主角不是某个人、某个事件,而是整个呼兰河城。作者着力描绘的是呼兰河城的性格,意欲表达的是她对这个小城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态度。

其中既有对于充斥呼兰河城的历史的惰性力量,人们的愚昧、麻木、自私、迷信、毫无进取精神及变革意识的批判,又有对后花园、祖父,及火烧云等故乡风物的怀念,也有对于冯歪嘴子这样的人物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的肯定与赞美。

《呼兰河传》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它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作者重视的是小城的风俗描写,对于小城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及生活场景的描述,对于特定氛围的渲染,有如一幅栩栩如生的乡土风俗画。

可以说,萧红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与诗之间的独特文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红-人物生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4

1941年(民国三十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后来萧红听从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发现患有肺结核。10月,萧红住院打空气针治疗。11月底,因受医院冷遇,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

1941年(民国三十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于炮火,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到九龙乐道萧红住处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骆宾基护送萧红从九龙转移到香港,住进思豪酒店。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

1月18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次日,萧红精神渐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扩展资料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

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

《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

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

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7-25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呼兰河传》写完不久,萧红检查出肺结核;1941年10月,萧红住院打空气针治疗。11月底,因受医院冷遇,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她打算再接着写《呼兰河传》第二部。可是后来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愈发衰弱。

六天后,迫于马地养和医院被日军接管,端木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次日,萧红精神渐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扩展资料

萧红与《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之一,亦是现代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它由作者构思并开始写作于1937年的武汉,而因时世动乱不安,转徙流离,直至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

全书共七章,每个部分都可单独成篇,但合在一起,又相契无间,非常和谐。因为这部作品的主角不是某个人、某个事件,而是整个呼兰河城。作者着力描绘的是呼兰河城的性格,意欲表达的是她对这个小城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态度。

其中既有对于充斥呼兰河城的历史的惰性力量,人们的愚昧、麻木、自私、迷信、毫无进取精神及变革意识的批判,又有对后花园、祖父,及火烧云等故乡风物的怀念,也有对于冯歪嘴子这样的人物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的肯定与赞美。

《呼兰河传》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它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作者重视的是小城的风俗描写,对于小城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及生活场景的描述,对于特定氛围的渲染,有如一幅栩栩如生的乡土风俗画。

可以说,萧红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与诗之间的独特文体。
第3个回答  2022-03-02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呼兰河传》写完不久,萧红检查出肺结核;1941年10月,萧红住院打空气针治疗。11月底,因受医院冷遇,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她打算再接着写《呼兰河传》第二部。可是后来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愈发衰弱。
六天后,迫于马地养和医院被日军接管,端木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次日,萧红精神渐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30
32岁的东北女作家萧红,是在日寇初占香港的1942年1月22日,死于‘气管扩张,久咳的原因’。这里骆宾基在1946年写的《萧红小传》里说的。后来,在国内外研究萧红的著作里,都依照他的说法,来说明萧红的死因。但是1982年10月16日,在骆宾基写给我的信中,却说明萧红‘不是死于肺病,也不是死于气管扩张’,而是死于受到外来的突然刺激后,‘痰涌咽喉,堵住了插在喉腔的铜管呼吸道而窒息以死,是确切不误的。而当时,临时医务站是既无医生也无看护。’如果当时有人看护,用吸痰器帮助她吸出涌塞咽喉的痰液,她是不会死的。这封至今还没有发表的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果不加说明,是看不清楚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