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基础不好 现在初二学习困难 求助

小学没好好学 现在后悔死了 什么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作用 等等 我几乎都不知道 怎么办 现在补的话 要补哪些内容 真的是太多了 我都不知道要补哪些了 后悔死了 求高手帮忙

语文从初二补起也不晚,不要着急,要行动。
分成三大块:第一部分是课文内容,主要是课本上的古文,重点复习(文常、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重要的阅读理解题),另外课本上的古诗词,必须会默,重点句会赏析,中心思想要知道。
第二部分是阅读理解,你说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及作用,就是这个,先掌握相关知识、常用题型,要分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再在实践中活用。稍后,我会贴上来一部分。
第三部分是写作,就是作文。真正的语文高分,就在后两部分。
相关文体知识及答题技巧
第一:文体知识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
2、叙事线索:
⑴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⑵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⑶事件线索:核心(中心)事件
⑷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⑸时间线索
⑹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使人物的思想性格或事情的来龙去脉井然有序。
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3、记叙顺序及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生动性。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追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对情节或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或: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4、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叙述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
(1)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主题(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或:更好地表达作者者 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记叙文中的描写
作用: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
5、记叙文的描写:
A、描写的种类: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7)心理描写
(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 (10)环境描写 (11)细节描写
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
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
C、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D、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神态、语言(对话)、动作、心理。
⑴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⑵语言描写
⑶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⑷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注意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E、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⑴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注意环境有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⑵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⑶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⑷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第二、概括
记叙文的概括归纳主要有概括记叙的内容、归纳记叙的中心和人物的思想品质;议论文则是归纳论点、分论点,概括事实论据;说明文则主要是归纳说明的事物特征。
概括记叙的内容可用要素概括法、共性提取法、关键词句捕捉法等方法。
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试题:为什么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这一试题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最完美的礼物》)的前提下,分析郭教授的“骗局”即沙漠途中隐瞒了水囊里已经没有水的真相所产生的作用和给人生的启迪:给当时的队员们以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气和信心;激励人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战胜各种困难险阻。
A、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 写人 、 记事 、 写景 、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中心思想必须 明确、集中 。
归纳中心思想一般可以从文章结构层次、人物和事件、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文章的议论、抒情等方面入手。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1、找文章标题;主题句--首段或尾段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提炼中心、主题,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或: “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B、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概括段意、层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其他要素如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例:(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第四、记叙文的词语的含义辨析
针对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五、语言特色及作用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例如:200*年*省试卷**题:请您谈谈李白的《秋浦歌》的语言特点。很多学生的回答是:“这首诗的特点是生动形象”。从答案上来讲,的确是本题涉及的核心内容,但学生却不可能拿到满分,有时候甚至无分可取。那么他的丢分的情况在那呢?在阅读的答题过程中,特别是在理解表述和分析题中往往只是严格按照对方题目来片面的回答问题,是不能拿到满分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意外丢分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考试中,想要拿到满分,除了描述诗的语言特点要准确之外,还应写出语言特点在文中出于何处并指出其特点是如何体现的。因此例题的满分答案为“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文章在写到‘白发三千丈’时恰当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其次在‘何处得秋霜’恰当的运用了藉彼喻此修辞手法,文章的语言十分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由此可见,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答案。答案应清晰地指出文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此表现手法处于什么地方而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古人读书强调 “由文悟道,因道解文”,即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主旨,然后再去解读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是如何使文章的内容表现得更艺术,主旨更突出的。这就是不仅要懂得文章写什么,还要懂得文章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近年来,对写作特色的鉴赏主要主要集中在对文章表现手法、描写特色和语言修辞的鉴赏等方面。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试题:就本文 (《最完美的礼物》)的写作特色 (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写150字左右的点评。
鉴赏写作特色关键要赏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对突出文章主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评价感悟题注意点: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六、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根据需要,记叙文可采用第一人称( 我、我们 ),第二人称( 你、你们 ),第三人称(他、他们),一般的说 第一人称 和 第三人称 经常使用。
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一、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s+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简要版
(1)它本身的作用;(2)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总体答题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表现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情感。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使所写“物”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如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或:表现了××,抒发了××,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或: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4、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问中包含了答案,无疑而问。反问比一般的陈述更具力量。反问句可以改为陈述句,肯定的反问改陈述句就是否定的表达,否定的反问改为陈述句就是肯定的表达。前者例如:你好好想想难道他那种行为是错的吗?后者例如:你的父亲批评两句难道不可以吗?
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例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例如:行路难!行路难!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奈感慨和不平。
7、夸张:突出了××的特征,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8、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例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9、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0、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11、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12、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例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3、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4、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16
后悔了吧,哗哗哗。。。。。
第2个回答  2011-04-14
你现在需要哪些,能说清楚点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