婕妤和昭仪那个地位高

如题所述

昭仪比婕妤的地位高。

1、西汉时期: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2、魏时:昭仪比县侯,婕妤视真二千石俸。

3、南朝:九嫔是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4、隋唐: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是正二品。婕妤是正三品。

扩展资料:

1、婕妤是宫中嫔妃的“职称”,据说西汉宫中的嫔妃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娙娥、容华、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舞涓等。

2、昭仪,为中国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昭仪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位同丞相,爵比诸侯。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3、妃嫔,是一种用来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总括之称,妃嫔等级是用来区分她们之间的地位和级别的。不只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只要有过后宫制度的国家之君主,他们所有的妾都可以广泛的被称做嫔御,这样的代称之词比较常使用在东方国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妃嫔等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各个部门时代的地位不一样,大体说来昭仪地位高于婕妤。
西汉:经几朝皇帝修订,后宫名号有十四等级:昭仪、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顺常、无消。

东汉:简化了好多,只有四级: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三国魏:想来曹丕以文化人自居很喜欢为后宫找些美丽的词字命名,比如他的宠妃“薛夜来”这样别致优雅的名字,别人是起不出来的。妃嫔名号十二级: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晋:开始复古,沿用《周礼》体制,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允华;其下是美人、才人、中才人。

南朝宋: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其下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南齐:贵妃、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仪、淑媛、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其下还有美人、中才人、才人。

南梁与陈相同: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其下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北魏:左昭仪、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妇、御女若干,没有记载具体名号。

隋朝:独孤皇后死后才制定后宫名号体制,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婕妤十二人及美人、才人十五人为世妇;宝林二十四人、御女二十四人、采女三十七人共称女御。

唐朝:贵妃、淑妃、贤妃(有时有德妃、惠妃)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以上各一人);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可见武则天原来的“才人”等级和后来为了从“昭仪”的位置上再进一步,非要创造一个“宸妃”列在众“夫人”之上的别有用心和为何大臣们要极力反对了)

宋朝:没有一定的体系,多个皇帝自由调整,特别是宋徽宗,创造了许多古怪的称号。一般的情况下初入宫称侍御,有品位即封“郡君”,南宋叫“郡夫人”,递升上去是美人、婕妤、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充仪、充容、婉媛、婉仪、婉容、顺容、贵仪等等不一;皇后以下等级是妃: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一个名号一个人,没有多出来的“妃”( 宋高宗的母亲是贤妃,就是后宫第三位,仅次于皇后和贵妃)。

辽:元妃、德妃、文妃、惠妃等,没有级别,以下无名号。

金:贵妃、贤妃、德妃为三夫人,以下与唐朝相同。

元朝:蒙古人不学汉人的文字功夫,除皇后外一律称“妃”,没有名号等级,就是氏族+妃。

明朝:跟随元朝风气,朱元璋也不搞文字功夫,名号也只有“妃”一种,只要被“召幸”就可以封“妃”。贵妃、淑妃、贤妃、德妃、恭妃、宸妃、庄妃、裕妃等等,贵妃等级最高,淑妃、贤妃居次,其他的不外乎美好的字眼加个“妃”,没有明确的等级高低。

清朝:皇后以下,皇贵妃、贵妃各一人;以下妃、嫔、贵人若干,没有固定人数;以下还有常在、答应,但不列入正式名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27

昭仪地位高于婕妤。

历史上的“班婕妤”和“赵昭仪”,都是汉成帝刘骜的妃嫔。班婕妤文才超众,但不得宠,遂作《团扇诗》,以哀其遇。赵昭仪,名“合德”,系著名美女赵飞燕的同胞妹妹。永始元年,成帝立飞燕为皇后,继而纳合德为昭仪。合德之宠,甚至超过其姊飞燕。

绥和二年,成帝以壮年猝死于合德宫中,中外咸归罪于赵昭仪。昭仪自尽,飞燕亦被罢黜。班婕妤反因不得宠,而得到了善终。是为历史上之“班婕妤”和“赵昭仪”的大体事迹。  

西汉:经几朝皇帝修订,后宫名号有十四等级:昭仪、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顺常、无消。

东汉:简化了好多,只有四级: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三国魏:想来曹丕以文化人自居很喜欢为后宫找些美丽的词字命名,比如他的宠妃“薛夜来”这样别致优雅的名字,别人是起不出来的。妃嫔名号十二级: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晋:开始复古,沿用《周礼》体制,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允华;其下是美人、才人、中才人。

南朝宋: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其下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南齐:贵妃、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仪、淑媛、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其下还有美人、中才人、才人。

南梁与陈相同: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其下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北魏:左昭仪、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妇、御女若干,没有记载具体名号。

隋朝:独孤皇后死后才制定后宫名号体制,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婕妤十二人及美人、才人十五人为世妇;宝林二十四人、御女二十四人、采女三十七人共称女御。

唐朝:贵妃、淑妃、贤妃(有时有德妃、惠妃)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以上各一人);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可见武则天原来的“才人”等级和后来为了从“昭仪”的位置上再进一步,非要创造一个“宸妃”列在众“夫人”之上的别有用心和为何大臣们要极力反对了)

宋朝:没有一定的体系,多个皇帝自由调整,特别是宋徽宗,创造了许多古怪的称号。一般的情况下初入宫称侍御,有品位即封“郡君”,南宋叫“郡夫人”,递升上去是美人、婕妤、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充仪、充容、婉媛、婉仪、婉容、顺容、贵仪等等不一。

辽:元妃、德妃、文妃、惠妃等,没有级别,以下无名号。

金:贵妃、贤妃、德妃为三夫人,以下与唐朝相同。

元朝:蒙古人不学汉人的文字功夫,除皇后外一律称“妃”,没有名号等级,就是氏族+妃。

明朝:跟随元朝风气,朱元璋也不搞文字功夫,名号也只有“妃”一种,只要被“召幸”就可以封“妃”。贵妃、淑妃、贤妃、德妃、恭妃、宸妃、庄妃、裕妃等等,贵妃等级最高,淑妃、贤妃居次,其他的不外乎美好的字眼加个“妃”,没有明确的等级高低。

清朝:皇后以下,皇贵妃、贵妃各一人;以下妃、嫔、贵人若干,没有固定人数;以下还有常在、答应,但不列入正式名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1-31
昭仪比婕妤要大一些
第4个回答  2011-04-24
昭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