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的ABC控制法的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ABC分类控制方法的内容:

(1)对A类存货的控制,要计算每个项目的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尽可能适当增加订购次数,以减少存货积压,也就是减少其昂贵的存储费用和大量的资金占用;同时,还可以为该类存货分别设置永续盘存卡片,以加强日常控制。

(2)对B类存货的控制,也要事先为每个项目计算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同时也可以分享设置永续盘存卡片来反映库存动态,但要求不必像A类那样严格,只要定期进行概括性的检查就可以了,以节省存储和管理成本。

在分类的基础上

对A类存货实行重点控制,采用定期订货控制法,对库存量进行定期盘点,订货前进行需求量预测,准确计算每次订货量,适当降低保险储备量,尽可能使库存处于较低水平,以节约存储费用。对B类存货实行常规控制,可按类确定经济订货量和储备定额,金额较高的存货可采用定期订货控制法,多用途的通用物资可采用定量订货控制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ABC控制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3

ABC分类控制方法的内容:

(1)对A类存货的控制,要计算每个项目的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尽可能适当增加订购次数,以减少存货积压,也就是减少其昂贵的存储费用和大量的资金占用;同时,还可以为该类存货分别设置永续盘存卡片,以加强日常控制。

(2)对B类存货的控制,也要事先为每个项目计算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同时也可以分享设置永续盘存卡片来反映库存动态,但要求不必像A类那样严格,只要定期进行概括性的检查就可以了,以节省存储和管理成本。

(3)对于C类存货的控制,由于它们为数众多,而且单价又很低,存货成本也较低,因此,可以适当增加每次订货数量,减少全年的订货次数,对这类物资日常的控制方法,一般可以采用一些较为简化的方法进行管理。常用的是“双箱法”。

所谓“双箱法”,就是将某项库存物资分装两个货箱,第一箱的库存量是达到订货点的耗用量,当第一箱用完时,就意味着必须马上提出订货申请,以补充生产中已经领用和即将领用的部分。

扩展资料:

ABC库存分类管理法的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把各种库存物资全年平均耗用量分别乘以它的单价,计算出各种物资耗用总量以及总金额。

(2)按照各品种物资耗费的金额的大小顺序重新排列,并分别计算出各种物资所占用总数量和总金额的比重,即百分比。

(3)把耗费金额适当分段,计算各段中各项物资领用数占总领用数的百分比,分段累计耗费金额占总金额的百分比,并根据一定标准将它们划分为ABC三类。分类的标准如下表所示:

物资类别 占物资品种数的百分比(%) 占物资金额数的百分比(%)

A 5~10 70~80 B 20~30 15~20 C 50~70 5~1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ABC存库分类管理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25
  ABC控制法的基本原理是处理事情要分清主次、轻重,区别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管理。
  ABC分类管理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⑴ 计算每一种存货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1年)的资金占用额。
  ⑵ 计算每一种存货资金占用额占全部资金占用额的百分比,并按大小顺序排列,编制表格。
  ⑶ 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将最重要的存货归为A类,此类存货的品种数量占全部存货总品种数的10%左右,而资金占用额可达70%左右;将一般存货归为B类,此类存货的品种数量占全部存货总品种数的20%--30%,而资金占用额约占15%--30%;将不重要的存货归为C类,此类存货的品种数量约占50%左右,而资金占用额约占10%左右。
  ⑷确定公司的存货控制原则:由于A类存货品种数量少,公司完全有能力对A类存货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实行最为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说定期盘点的间隔期最短),逐项计算各种存货的经济订货量与再订货点,将存货两严格控制在定额之内,努力加速这类存货的周转;并经常检查有关计划和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以便及时纠正各种偏差。只要能够控制好该存货,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对B类存货,由于金额相对较小,而品种数量远多于A类存货,因此,不必像A类存货那样严格管理,可通过分类别的方式进行管理和控制;至于C类存货管理可采用较为简化的方法,只要把握一个总金额就完全可以了,所以,对C类存货只要进行一般控制和管理,不必因此花费较多的管理费用。

  ABC分类法(Activity Based Classification)
  ABC分类法又称帕累托分析法或巴雷托分析法、柏拉图分析、主次因分析法 、ABC分析法、分类管理法、重点管理法、ABC管理法、abc管理、巴雷特分析法,平常我们也称之为“80对20”规则。 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又称为ABC分析法。
  ABC分类法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首创的。1879年,帕累托在研究个人收入的分布状态时,发现少数人的收入占全部人收入的大部分,而多数人的收入却只占一小部分,他将这一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是著名的帕累托图。该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后来,帕累托法被不断应用于管理的各个方面。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H.F.Dickie)将其应用于库存管理,命名为ABC法。1951年~1956年,约瑟夫·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质量问题的分析,被称为排列图。1963年,彼得·德鲁克( P.F.Drucker)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全部社会现象,使ABC法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
  此规则通过对同一类问题或项目进行排序,来认明其中少数争议较大的。帕雷托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美国80%的人只掌握了20%的财产,而另外20%的人却掌握了全国80%的财产,而且很多事情都符合该规律。于是他应用此规律到生产上。他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合理分配时间和力量到A类-总数中的少数部分,你将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当然忽视B类和C类也是危险的,在帕雷托规则中,它们得到与A类相对少得多的注意。
  ABC分类法的具体步骤
  [编辑本段]
  1、收集数据
  按分析对象和分析内容,收集有关数据。例如,打算分析产品成本,则应收集产品成本因素、产品成本构成等方面的数据;打算分析针对某一系统搞价值工程,则应收集系统中各局部功能、各局部成本等数据。
  2、处理数据
  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按要求计算和汇总。
  3、制ABC分析表
  ABC分析表栏目构成如下:第一栏物品名称;第二栏品目数累计,即每一种物品皆为一个品目数,品目数累计实际就是序号;第三栏品目 数累计百分数,即累计品目数对总品目数的百分比;第四栏物品单价;第五栏平均库存;第六栏是第四栏单价乘以第五栏平均库存,为各种物品平均资金占用额;第 七栏为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第八栏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第九栏为分类结果。 制表按下述步骤进行:将第2步已求算出的平均资金占用额,以大排队方 式,由高至低填入表中第六栏。以此栏为准,将相当物品名称填入第一栏、物品单价填入第四栏、平均库存填入第五栏、在第二栏中按1、2、3、4...... 编号,则为品目累计。此后,计算品目数累计百分数、填入第三栏;计算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填入第七栏;计算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填人第八栏。
  4、根据ABC分析表确定分类
  按ABC分析表,观察第三栏累计品目百分数和第八栏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将累计品目百分数为5一15%而平均资金 占用额累计百分数为60一80%左右的前几个物品,确定为A类;将累计品目百分数为20一30%,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也为20一30%的物品,确 定为B类;其余为C类,C类情况正和A类相反,其累计品目百分数为60一80%,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仅为5—15%。
  5、绘ABC分析图
  以累计品目百分数为横坐标,以累计资金占用额百分数为纵坐标,按ABC分析表第三栏和第八栏所提供的数据,在坐标图上取点,并联结各点曲线,则绘成ABC曲线。
  按ABC分析曲线对应的数据,按ABC分析表确定A、B、C三个类别的方法,在图上标明A、B、C三类,则制成ABC分析图

参考资料:复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