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的写作风格

安徒生童话的特点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

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沼泽王的女儿》、《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

带着微笑和温柔的情感进行悲剧叙事是安徒生童话悲剧美的一个显著特点。安徒生童话的题材很广,在他众多的童话中,悲剧性故事占有相当份量,从他创作中期的《海的女儿》到其晚期创作的《老约翰尼讲的故事》,悲剧无所不在。

这些作品以人对理想生活和美好受情的希翼的破灭,人的精神追求的失败,美的心灵的被践踏,还有善良的劳动者的被迫害或被奴役为结局。在这些作品中,美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

扩展资料:

1805年,汉斯·安徒生出生于丹麦欧登塞城一个鞋匠家庭。1811年,天空出现彗星,后来安徒生以这件事写了童话《彗星》。

1814年,父亲汉斯·安徒生去世。1816年,在一所慈善学校读书,母亲改嫁。1819年,前往哥本哈根寻找自己的理想,开始了个人奋斗的生涯。

1822年,创作悲剧《维森堡大盗》和《阿芙索尔》,申请到皇家公费,进入教会学校读书。

1826年,随教会学校校长梅斯林一起迁往赫尔辛格。1827年,回到哥本哈根,发表诗作《傍晚》和《垂死的孩子》。

1828年,通过考试,被哥本哈根大学录取。1829年,发表浪漫主义作品《阿玛格岛漫游记》。

1830年,出版诗集,其中附有一篇童话《鬼》,后来改写为《旅伴》。1831年,到德国旅行,并出版了旅行随笔式诗集《幻想与速写》和《旅行剪影》。

1832年,发表童话《跳蚤和教授》、《老约翰尼的故事》、《开门的钥匙》、《跛子》等。1833年,到法国旅行,并与海涅相识。母亲因病去世。

1835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即兴诗人》,并出版了两部童话集。1836年,出版长篇小说《奥·特》。

1837年,出版第三部长篇小说《只不过是个小提琴手》,出版第三部童话集,并将所出的三部童话汇集成总集。

1838年,到瑞典旅行。出版新一集童话的第一部。次年出版第二部。1840年,剧本《黑白混血儿》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发表童话《没有画的画册》和《恶毒树》。

1841年,出版童话集《一位诗人的市场》,包括《钱猪》、《永恒的友谊》、《荷马墓上的一朵玫瑰》等三篇童话。

1842年,出版新一集童话的第三部。1843年,与珍妮·林德相识。结识大作家大仲马、雨果、巴尔扎克等人。

1845年,出版《新童话集》。1846年,出版自传《我的一生的童话》,以后曾加以修订再版。出版《新童话集》的第二集、第三集。

1846年,出版自传《我的一生的童话》,以后曾加以修订再版。出版《新童话集》的第二集、第三集。

1847年,到英国旅行,与狄更斯相识。出版童话第二总集的第一部。1848年,出版第二总集童话第二部。在英国与丹麦同时出版长篇小说《两位男爵夫人》。

1849年,创作童话《亚麻》,发表童话剧《比珍珠和黄金更珍贵》。

1850年,创作童话剧《梦神》。1851年,出版《在瑞典》。1852年,开始以《故事集》新书名发表童话和故事。

1853年,出版第二部《故事集》,并补充增订自传《我的一生的童话》。1855年,出版有彼得森插图的故事集。

1856年,出版增订的由彼得森插图的故事集,并增加了《光荣的荆棘路》、《犹太女子》等童话。

1857年,出版长篇小说《活下去还是不活》。圣诞节出版《新故事》第一集。

1858年,出版《新故事》第二集。1859年,出版《新故事》第三集。1861年,出版《新故事》第五集。

1862年,发表童话《古教堂的钟》。1864年,丹麦与德国发生战争,丹麦战败,有一年多未出版童话集。

1865年,出版《新故事》第七集。1866年,出版《新故事》第八集。1867年,故乡欧登塞举行盛大集会.授予安徒生“荣誉市民”称号。

1865年,出版《新故事》第七集。

1868年,发表童话故事《小小的绿东西》、《小鬼和太太》、《树精》等,并写成《童话的来源与系统》一文。

1869年,发表《烂布片》、《创造》、《彗星》、《阳光的故事》等童话。1870年,发表《幸运可能就在一根棒上》、《曾祖父》、《幸运的贝尔》等童话。

1871—1873年,最后一批童话集出版。1875年,4月13日,丹麦国王为其举行70岁寿辰庆祝会。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未结婚。他将自己毕生的时间都耗费在了童话上,他不愿意去接触外人,他十分自卑,认为自己不仅相貌丑,还穷。在临终前不久,安徒生曾对一位年轻作家说:“我为自己的童话付出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可估量的代价。

为了童话,我拒绝了自己的幸福,并且错过了这样的一段时间,那时,尽管想象是怎样有力、如何光辉,它还是应该让位给现实的。”

安徒生自己认为,他之所以屡次恋爱而不成功,一是因为相貌丑,二是因为穷。他多次在日记和书信中说过“由于我长得丑并且将永远贫穷,谁也不会愿意嫁给我”“如果我长得漂亮,或者有钱,又有一小间像样的办公室,那我就会结婚成家”等意思相同的话。

有些安徒生研究者认为,除以上两个原因之外,“他性格中根深蒂固的自卑感使他不可能与异性建立起恋爱关系,无论合法还是非法的”。

安徒生的自传写于27岁,书中提到的“对超过20岁的女孩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厌恶感,和她们在一起,我真的会发抖”应该是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事。可是成年以后,他潜意识里那个“一切成年女人的肉体的替代物——可怕的裸体疯女人”的记忆仍然存在,并且成为他惧怕和任何女人进行肉体接触的强大的无意识力量。

这才是安徒生恋爱总也不成功的真正原因——在追求女人的同时,他又总是下意识地躲避女人。

带着微笑和温柔的情感进行悲剧叙事是安徒生童话悲剧美的一个显著特点。安徒生童话的题材很广,在他众多的童话中,悲剧性故事占有相当份量,从他创作中期的《海的女儿》到其晚期创作的《老约翰尼讲的故事》,悲剧无所不在。

这些作品以人对理想生活和美好受情的希翼的破灭,人的精神追求的失败,美的心灵的被践踏,还有善良的劳动者的被迫害或被奴役为结局。在这些作品中,美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然而在作者历书写的形形色色的悲剧人生中。

我们却感受到这位伟大的作家用美的颜色,为悲惨的人生,痛苦的心灵印上一层柔美,隽永而典雅的色彩。悲剧为之在安徒生的世界里显得不一般。

无论是对为理想而献身的小人鱼《海的女儿》,对一生探求而由崇高的母爱而放弃孩子现实生命的母亲《母亲的故事》,抑成是对那些处于困境,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追求爱情但最终被黑暗社会所吞噬。

被命运所不公的劳动者和忠于爱情之士(如《卖火柴的小姑娘》《柳树下的梦》《没有画的画册》《第三夜》《她是一个废物》《老约翰尼的故事》《依卜和小克里斯汀》),安徒生都寄托了自己对他们的同情、理解、挚爱、尊重和歌颂。这份情感在其作品中的表现是绵长。

正是有了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这种特殊的情愫,当人们走进安徒生的悲剧世界,使很容易从其中看到令人心颤但又荡漾诗意,柔和温情的情景。那深爱儿子的母亲(《母亲的故事)》为了从死神手中抢回已是奄奄一息的儿子。

甘心让挂满冰核的荆棘划伤胸脯,流着眼泪唱出哀伤的歌而献出了眼睛,甚至献出了满头的黑发。母亲拼死的找寻是为了从死神手中夺回命若游丝的儿子。然而当母亲从死神那里知晓死神将把她的儿子带往幸福的天国,而母亲则只能被送往地狱这一现实时。

面对生与死两种生命状态的选择,母亲的选择是将儿子留给死神。作品以母亲貌似无情的选择来表现最深足浓的母爱,可谓在无情处现真爱。

以天国的美好映射现实的黑暗。在这里,母爱的伟大和母亲无奈的选择同样敲响了现实社会的悲歌。作者正是以这一人间的悲剧性艺术图景来寄寓他对母爱的歌颂,对母亲行为的理解和对社会的批判。

同样,小人鱼(《海的女儿》)为了追求人类永恒不灭的灵魂和人间爱情,宁可牺牲一切也要达到目的。这个海底尊贵海王女儿,当她与人类相遇时,她曾两次救了王子的命。然其无私的行为最终并末被王子所知晓,她为之只能孤独地默默地忍受深爱王子的情感煎熬,忍受所爱的人爱上别的公主的现实。

她放弃三百年寿命,牺牲美妙的声音,忍受无言受伤的精神折磨和每行一步都必须忍受如行于锥子和刀刃的肉体的痛苦。小人鱼的付出其目的是为了赢得一一份人间的爱情和人类永恒不灭的灵魂,但她的放弃并没有换得她迫求所想得到的一切。

然而她却无怨无悔,甘于选择自身的消逝以证实自身追求的价值。这种源出于人物精神追求的坚强和韧性,全由人物那追寻理想的牢固的思想基础所决定。因为小人鱼深知理想的实现是要付出代价的,因而她追求的目标一经认准,就一定百不挠地坚持到底。

作者将这一人物的牺牲精神和坚强意志置于悲剧性矛盾冲突之中,在小人鱼对自身命运的选择中表现出执着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悲剧人物的精神之美、追求之吴和理想之美在作者融着真情的美的叙事中产生了无尽的魅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安徒生逝世140周年 揭秘你所不知道的童话之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03
《安徒生童话》
作品特点:童话故事情节细腻,感动人心。
自己的感受:一代童话大家安徒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流畅的文笔,创作出了这一巨著,此书塑造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为读者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美梦,把亿万读者带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第2个回答  2012-03-30
贴近儿童
夸张: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很好的例子
凄美:还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
揭露事实:卖火柴的小女孩
浪漫、优美:海的女儿、小意达的花儿
幽默:皇帝的新装
第3个回答  2007-05-05
艺术家是世界上的另一类英雄,他们以自己的痛苦给人们带来欢乐,他们将眼泪化成了珍珠。这些正直与真诚的艺术大师的人生经历,教人们懂得何谓真正意义上的生与死,他们属于:那些因心灵而伟大的人。

何谓英雄?罗曼·罗兰作了最好的诠释:“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令人痛心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时代,很多人已不再相信“英雄精神”!今天,让我们从一些艺术家的传记中重温那久违的心灵震撼。

安徒生:“人生是最美的童话”

从苦难中挣扎着走过来的安徒生,心底里一直蕴藏着一些美丽动人的东西,在“做个真正的艺术家”的梦想召唤下,历经人世的冷暖沉浮,最终得偿夙愿——成为一代不朽的文学大师。他用211篇童话向全世界传播着爱,温暖着全人类的童年。

“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好。”小鸭说。

“好吧,你去吧!”母鸡说。于是小鸭就走了。他一会儿在水上游,一会儿钻进水里去;不过,因为他的样子丑,所有的动物都瞧不起他。
第4个回答  2007-05-15
1874年,也即安徒生去世前一年,他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出自一位美国女学童之手,随信附有一张一美元的钞票,以及一份登载着安徒生身体病弱及所谓穷困潦倒的报纸剪报。没多久,别的孩子也开始寄来小额钱款,用以偿还费城一家报纸所谓欠这位丹麦作家的“儿童债”,后来,连美国大使也亲自给他送来了200个丹麦银元。还没有穷得揭不开锅的安徒生想加以阻止。他写信给发起这一慈善募捐活动的《费城晚报》发行人吉布森·皮科克,说他尽管很乐于见到“我以小语种所写的故事能在距祖国如此遥远的地方找到读者”,并且为如此多的美国孩子“打破储蓄罐来帮助他这个老作家”而深深感动,可他确实不需要也不能够接受这些礼物。他写道,现在他感到蒙羞,而非自豪和感激,而某种满足感已经抵销了安徒生的困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