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除法视频讲解

如题所述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除法时,需要掌握以下三个基本概念:

1、被除数:被除数是我们要被分的数,比如我们有6个苹果,要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那么6就是被除数。

2、除数:除数是我们用来分的工具,比如我们用刀把一个蛋糕切成若干块,那么刀就是除数。在这个例子中,每份蛋糕就是一份,也就是说除法的结果是每份的大小。

3、商:商是每份的大小,比如我们有6个苹果,要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那么每份就是2个苹果,2就是商。

在除法运算中,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过程:被除数÷除数=商。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6÷3=2。

除法的结果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集合。也就是说,除法运算的结果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不是一个包含多个元素的集合。同时,除数不能为0,因为任何数除以0都是没有意义的。

除法的起源:

1、除法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运算,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在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上已经有了除法的记载,如六十有四,其(共)除,意思是说有64个物品,每份平均分配,可以分到16份。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数学家们也开始研究除法的概念。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在其著作《几何原本》中详细论述了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古罗马数学家马库斯·曼利在其著作《论算术》中也提到了除法的运算方法。

2、在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也有关于除法的详细记载。该书以算筹为计算工具,提出了完整的除法算法和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数学家们不断改进和完善除法算法,使其更加简便和实用。

3、随着数学的发展和普及,除法运算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地学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数学家们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计算,并引入了小数点表示法。这使得除法的运算更加简便和精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