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形态变化

书上讲“汉语缺乏形态变化”,那就是还存在,能举个例子么?谢谢

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形态变化,指表示语法范畴的形式的变化。如名词、形容词、动词那些性、数、格、时、人称等变化。英语的人称代词、动词做主语时和做宾语时词形不同,如:“She loves me”和“I love her”,同是一个代词“她”(或“我”)词形不同,同是一个动词“爱”,主语是第三人称时要加“s”,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则不加。而汉语里的“她爱我”和“我爱她”,里面的两个代词“她”和“我”,不管是做主语还是做宾语,词形都不变化;动词“爱”,不管作主语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没有相应的形态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3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的说法不科学。因为“缺乏”“缺少”是应该有而没有,我们可以说“这个孩子缺锌”,但从不说“这个孩子缺乏尾巴”。这个观点曾经受到一些人的批评。
准确地说,应该是:“汉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汉语有形态变化,但不丰富。比如汉语中某些动词和形容词能够重叠,这就是形态变化。但这种形态变化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动词和形容词都能重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8-20
汉语形态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名词的形态变化:
(1)重叠:名词性词语的某种形式,相当于动词的“动词性重叠”,表示“每—”。例如:年年有个年;月月有个月;天天有个天。
(2)儿化:儿化一般用于表示细小、轻松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例如:药方儿,白面儿,点心儿,小鸟儿。
2. 动词的形态变化:
(1)重叠:动词性词语的某种形式,表示“一下”、“尝试”或“反复”。例如:看一看、听一听、读一读、走一走。
(2)后缀“了”:动词后加“了”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例如:看了、吃了、写了、讲了。
3. 形容词的形态变化:
(1)重叠:形容词性词语的重叠,表示程度的加深或适度的意思。例如:很红、最红、最最好、粉红粉红的、特别特别讨厌。
(2)后缀“了”:形容词后加“了”表示程度的变化或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例如:红了、饱了、暖和了。
以上是汉语形态变化的一些主要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汉语形态变化都是这些形式。不同的方言和语言变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形态变化规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