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促进心脏与心理和谐中的作用

如题所述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尤其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仍呈上升之势,因此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缓。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因此心脏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共病率较高,精神心理障碍,尤其焦虑和抑郁常见躯体症状为胸痛和心悸,75% 患者因躯体症状于心血管专科首诊,其中84%患者未被心内科医生诊断和治疗。
临床实践中,部分心血管病患者尽管花了大量精力和财力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诊疗,甚至给予支架置入和手术,但由于忽视心理问题,患者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对于心血管内科医生来说,重视并识别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是个很大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才能很好的缓解患者病痛,促进患者躯体疾病的恢复,同时对减轻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心理疾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即不被人们所认识,它往往以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就诊于心内科,特别是当人们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时常常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关于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即所谓“共病”的资料表明[3],心血管门诊患者中发生率为15%~30%,住院心血管患者中发生率更高,尤其是对于因心脏急症住院的患者共病的发生率可达60%~75%。没有心血管疾病而以疑似“心血管症状”就诊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门诊也很常见,其根本原因可能是焦虑、抑郁或躯体化障碍,患者通常将躯体不适归咎于躯体疾病,并以此向各科求助。西医一般采用心内科用药联合精神科用药对症治疗双心疾病,但两个学科的联合用药需要考虑到两类药物的相互作用,有无禁忌症等;并且临床上需慎用该类可能会加重患者本身心脏疾患的精神科药物;而且往往患者会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不仅需要服用大量、多种心内科用药,还要服用精神科药物,不仅增加了患者心理上的负担,同时经济上也难以承受。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理论基础,尤其注重对心血管疾病的心身同治,相对安全、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在促进心脏与心理和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双心医学”是现代医学概念,在中医文献中并没有“双心”的概念,但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问题在中医认识上则较现代医学早得多,中医学对“心”的认识不仅涉及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认识范畴,还包括情志因素的内容[4]。如《素问?痿论》日:“心主身之血脉。”《素问?调经论》则指出:“心藏神”。中医关于心“主血脉”和“主神明”的认识,前者与现代医学心脏功能十分相似,后者涉及了心理和精神状态。所以冠心病病人不仅有气血运行的病理变化,也有精神神志方面的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失眠多梦等,因此重视心身疾病与心理现象的相关性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只有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才能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心若出现病变,则会影响精神神志活动,成为心血管疾病共病心理问题。
中医认为情志所伤是“双心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提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指出了心(即神)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而情志过极皆可伤及心神,最终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的异常。这与现代医学所讲的过度或持续心理应激,通过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一代谢等机制,促进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相一致。因此中医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和中医心理学思想(中医的感知观、意识思维记忆观、情感观、气质性格观、中医对睡眠和梦的认识等),并由此形成了以整体观为基石,以阴阳平衡为目的,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心身疾病的独特疗法。
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将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调节,既调畅气机、调和气血,又调畅情志,中医治疗此病强调调理情志,不惧于物。中医学历来强调七情致病,所谓“百病皆生于气”。情绪本是人的正常心理现象,只有在过分强烈、持续过久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病理现象,损伤脏腑、经络、气血,使气机逆乱,阴阳失调而生疾病。研究表明[5-6],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增加,焦虑抑郁的患病率增加,并且抑郁程度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不同抑郁程度的患者心肌缺血的表现不同。对于此类患者,单一的心血管治疗往往效果差,症状改善缓慢。因此,需要心血管病与焦虑抑郁同治,就能取得明显疗效。在治疗上需辨清疾病的本质,多为气血亏耗,血脉痹阻,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所致,治疗需二者兼顾,运用精气神原理,调节人之“三宝”趋于平衡,使“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双心医学真正体现了疾病诊治过程中“以人为本 ”的理念,实现了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新模式的转变,在临床治疗中达到“身心同治”的目的。推行双心医学服务新模式,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脏以及心理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实现“双心”(心脏与心理)的双和谐。
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相对安全、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因此随着双心医学结合中医学模式的发展、规范化的中医治疗方案及临床疗效评价手段的有效开展,必将加深人们对双心疾病的认识,中医药将在心脏与心理和谐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