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唐朝走向衰败直到灭亡的原因?

如题所述

、唐朝灭亡的最终原因是农民起义。

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唐朝后期,由于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连年战争,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起义的领导者是王仙芝与黄巢。这次农民战争,给垂死挣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击,唐朝的统治瓦解了。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而自立,改国号梁,定都开封。唐朝自此灭亡。

二、唐朝灭亡的其它主要原因

1、直接原因: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严重的社会动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前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乱后的唐朝则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2、宦官专权

与东汉和明朝比较,唐朝宦官专权的程度,要比前两者严重的多。

东汉和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但宦官是狐假虎威。而唐朝的宦官,却操纵着皇帝、宰相官员的任免,甚至国策的制订,都取决于宦官。

3、藩镇割据

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唐朝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刚开始,这一设置只存在于边疆地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中央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还垄断了地方的税收。

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大唐的统一。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藩镇割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朋党之争

唐朝的中央官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二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斗争。这两派官员,不断进行明争暗斗,而以长庆至大中年间的“牛李党争”,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

两党的斗争,有不少是无谓的意气、门户之见,但亦有政见的分歧。实质上是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不仅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反而起了削弱唐朝统治力量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29
唐朝总是能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而它创造的诸多政治及文化财富更是直至今天都值得深入探究,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但是,无论是再如何强盛的王朝,也终归会迎来灭亡的一天,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唐朝依靠着自己独特的政治制度做到了全面强盛,但随着这套政治制度的老化以及时代的变革,唐朝也最终走上了衰弱的道路。即便唐朝历史上也曾不断有人试图阻止这一进程,但依旧还是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势。

一、藩镇割据是唐朝走向衰弱的主要原因

1、节度使得设立是唐朝解决外部军事威胁的方法

唐朝之所以能够在其初期在军事层面呈现出对外无往不利的状态,府兵制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作为一项从西魏时期就开始实行的制度,府兵制不仅能够较大限度地团结国内统治阶级的力量,也能够极大提升军队战斗力,从而达到战无不胜的目的。

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对府兵制再度进行了改革,使唐朝军队的战斗力继续提高,正如李世民所说:“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也正是依靠着府兵制,唐朝初年对外几乎一直保持着战略进攻状态,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着唐朝军队的身影,周围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也都相继臣服,李世民天可汗的称呼也就此出现。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府兵制开始走向崩溃。一方面,正是由于唐朝初期的大规模扩张,使得唐朝战线拉得过长,这不仅使唐朝的军事成本大幅度提高,而原本可以轮换的府兵中有很多也一辈子都无法再回到家乡,国内民众参军的积极性因此又大幅度降低。

另一方面,府兵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均田制在唐朝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之下也逐渐遭到破坏,不再能够给予府兵制以经济支撑。

久而久之,府兵制就成了一件流于形式的事情,在唐朝历史上消失不见。但与此同时,唐朝周边的军事压力却越来越大,面临着来自吐蕃、突厥、奚、契丹乃至阿拉伯等各方势力的轮番袭扰,整个唐朝在军事制度上面急需一种改革。

就在这种情况下,募兵制开始出现于历史舞台之上。每当唐朝政府分配的兵额无法满足边疆的军事防御所需时,边疆地区的军事长官就会自行招募士兵。由于这些士兵的生杀予夺大权都掌握在当地长官手中,这使他们对长官的忠诚程度远远大于皇帝,“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这些长官的军事权力便是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培养起来。

另外,当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唐朝的对外战略由原先的积极扩张改为保守防御,唐朝政府也因此在各个边疆地带驻扎防御力量,如长寿元年在安西四镇安插军队以控制塔里木通往中亚的道路;在天山北侧安置军队以防御突厥势力的侵犯。

此后随着时间的发展,边疆地区的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唐朝设立的节度使也越来越多。而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这些军队的战斗力以保障胜利,唐朝中央政府不得不下放权力,继续将部分军事及政治乃至最后将经济权力都交给当地军队的长官,这便是节度使权力的来源。

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成为河西节度使,标志着节度使这一官职的正式产生。可以说,节度使制度是一项适应唐朝社会变化的制度,无论是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的难以为继还是对外战略的转变,都是促成它产生的因素。

2、节度使制度后期极大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对唐朝政府来说,节度使势力越强大,唐朝边疆就越安全,整个唐朝自然也就变得安全。因此,在节度使制度初期产生之时,唐朝中央政府对节度使采取的是扶持倚仗的态度,这也促使节度使得势力不断增长。

到了唐玄宗时期,各个节度使势力加起来所拥有的军队多达四十九万,唐朝中央政府的禁军则只有十二万人,是唐朝外重内轻的主要表现。

然而,这一本应保卫唐朝安全的制度,却在后期对唐朝的灭亡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节度使势力的愈发强大,他们对唐朝中央政府逐渐产生不臣和觊觎之心,试图取而代之。再加上唐玄宗后期的昏庸无道,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不仅使唐玄宗之前苦心经营出来的盛世彻底毁灭,更为之后的唐朝埋下了祸乱的种子。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唐朝中央政府的实力却在这次动乱当中遭到了极大削弱,再也无法对各方节度使势力形成压制态势。
第2个回答  2022-03-30
1、边患不断(如安史之乱、安南叛乱、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镇割据;

2、宦官专权(如李辅国等),党争内耗(如牛李党争);

3、长年战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经济发展,引起农民起义与外族入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