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多尔衮平反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目的?

如题所述

作为努尔哈赤的后代,多尔衮和乾隆帝(弘历)都是清代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一个开基立业,为满清入主中原立下不世之功;一个续写辉煌,是康乾盛世的当朝君主。

两人生活的时段相隔一百多年,按理说除了同宗同源没有任何直接交集。

但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乾隆皇帝作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把被其曾祖顺治皇帝定罪严惩的多尔衮的案子推翻,追复睿亲王多尔衮封爵,补入《玉牒》,补继袭封。就是说。为多尔衮平反并恢复名誉,重新纳入功臣之列,给其子孙恢复待遇。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为大清王朝建立怀有首功的多尔衮,在意外死亡不久即被追罪惩罚,不仅尊号被虢夺,还惨遭掘墓戮尸。案件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几乎成了没人敢碰的铁案。

岁月悠悠过了一百多年,谁也不敢料想多尔衮名誉还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但顺治帝的重孙-----当朝的乾隆皇帝弘历,就果敢决定,给多尔衮翻案平反。

这年,乾隆帝颁布了一道诏书,表示多尔衮当年虽然确实有作威作福、目中无人的不轨行径,但在入关之初的危难时刻,他全力稳定京城局势,进而统一了中原大地,功劳是巨大的,这一点绝不应该忘记。

乾隆在诏书中称“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

乾隆皇帝自封为“十全老人”,是整个清代自视甚高又自信满满的皇帝。在甄别多尔衮的问题上,他有自己不动摇的看法,即便推翻父祖辈的定谳,也要贯彻自己的意志。并认为他应该承担起这样责任。明确表示:“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

乾隆认为,多尔衮的功绩首先在于他平定边疆,使清朝在没有入主中原以前,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紧接着又在攻占北京之后,毫无二心地将顺治皇帝迎进了新都北京,建立了真正的大清王朝。

据此,乾隆帝觉得,多尔衮的功劳无人能比。并称多尔衮笃忠荩、感厚恩,明君臣大义。他的遭遇是由宵小奸谋,纯粹是奸臣的诬陷。

他在诏书里指出,当年在议定多尔衮罪责时,自己的曾祖父顺治帝还没有亲政,多尔衮的一切罪责都是当时的议政大臣弹劾所定,并不能真正代表自己曾祖父的意见(其时世祖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

乾隆这样一说,就为多尔衮的平反奠定了政治基础。即,之前对于多尔衮的处罚,只是代表了部分大臣的意见,并不代表自己曾祖父的意思。

中国古代一直沿袭后朝为前朝修史的传统,用以证明正统。多尔衮作为满清入主中原的首功,需要等明史修订完毕,完成对明末历史的当朝评价后,才能给出符合满清利益的评价。而明代历史,正是在乾隆年修订完成的,可见,故乾隆给多尔衮平反或许是水到渠成的历史必然。

乾隆皇帝亲自给多尔衮平反这一举动,引起后人诸多议论和猜测。很多人不解乾隆为什么要给多尔衮平反,到底是他为了尊重历史事实,还是为了稳固自身统治的需要?

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的时代背景是,早年经过其父皇雍正对满洲宗亲的一系列严厉打压,到了他这一朝,皇家宗亲大多对皇帝敬而远之,没有谁愿意真正伸出援手去帮助当朝皇帝治国理政。

精明的乾隆皇帝心中清楚,当初顺治帝惩治多尔衮势力是为了巩固政治;雍正帝打压满洲宗亲也是为了巩固皇权,这在当时都没有错。但到了他这一代,为了稳固统治,恰恰不能继续打压了,而最好的办法则是为宗亲们过去蒙受的冤屈平反,以达到收买人心的目的。

时至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感到自己已经把大清带到了开国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边疆稳定,政通人和,并且修书修史。乾隆帝觉得自己应当做一点以往皇帝没有做过的善事,来为自己创下的盛世锦上添花。

比较前几朝皇帝恩行的大事,乾隆帝发现,当下体恤皇家宗室疾苦,才是最能引起好评的皇恩。

顺治帝追罪多尔衮,父皇严惩皇家兄弟,结怨了诸多宗亲,使之形成了一股潜在的反对势力和抵触情绪。这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是多尔衮的追惩。

所以,乾隆帝决定为一百多年前的多尔衮事件平反,让朝野和宗亲看到他的魄力和不同凡响。

乾隆帝断定,当年多尔衮之所以得到那样凄惨的下场,是因为当时朝野的政治形势不利于他,才最终被别人落井下石,构成冤狱。自己一定要让他沉冤昭雪(乃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岂可不为之昭雪?),青史留名。

他更知道,当年多尔衮三兄弟南征北战,清朝一统天下,他们三个功劳最大。而这个一统天下,是多尔衮用原本属于他的皇位换来的。要不是多尔衮拥立自己曾祖顺治为皇帝,这皇帝之位只会出自多尔衮或者是豪格这一亲脉,那里还会有他乾隆今天的存在。

乾隆反复翻阅了那段史实的记载,得出的结论是:多尔衮手握朝廷大权长达七年,手中拥有绝对军权,如果他想要谋反,早就反了,没必要等待八九年后再谋反(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

在给多尔衮平反的诏书中,乾隆帝还引用了《顺治帝实录》中的一些段落,来表明多尔衮当初并没有称帝的想法,为他洗白。

其中,多尔衮有一句话,让乾隆帝很是看重——“昔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请予即尊,予曰:‘若果如此言,予即当自刎。”

意思就是说,当初太宗皇帝(皇太极)驾崩时,并没有指定继承人,我的两个弟弟英亲王和豫亲王跪在地上让我来继位称帝,我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再这样逼迫我的话,我就死给你们看。”

除此之外,乾隆帝还引用了《顺治帝实录》中,多尔衮称赞当年皇太极是如何疼爱、照顾自己的一些话。乾隆帝表示,每当自己看到这些话,都感动到流泪(朕每览《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堕泪)。

找到这些依据,乾隆帝才毫不犹豫下诏,宣布恢复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让他的牌位重新放进太庙,而且还按照亲王的待遇重修了他的坟墓。就连当年过继给多尔衮为子嗣的多尔博一支,也重新划给了多尔衮。

也有人从乾隆帝自身需要原因,分析了他为什么他会给一百多年前的多尔衮平反昭雪。

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不仅只给多尔衮平了反,还眷顾了之前被雍正帝打压削爵的宗室。比如多铎、豪格、允禩等人,给他门恢复了亲王地位。

在乾隆统治中后期,国家全面稳定,经济进一步繁荣。一心追求“十全盛世”的乾隆皇帝,有闲暇心情对所有存在争议的事情做出一次全面重估和决定,以达到稳定皇家宗室内部团结,调解历史矛盾,全面收获美名的个人目的。

因为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是盛世君王,但是却还没有立太子,政局不稳定的因素是存在的,那怎么办才好呢?

乾隆为了抗拒中原地区的“法统”,也是为了稳定自己的皇位,走出了三步好棋:

其一,给朝野一个承诺。将自己当年继位时的承诺再重新复述一遍,并保证不会超过康熙在位的年限,让官员百姓先信服自己是开明之君;

其二,竭力拉拢满洲宗亲,平反历史冤案,消除不利因素,壮大皇族势力;

其三,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不顾及文字狱的危害,避免文化对自己统治的干扰。

这大概是大清王朝最具传奇的多尔衮案件,最终在一百余年后被彻底翻案的原因。

很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帝对此也有担心。他为避免此案日后再度惹起非议,特地在上谕中说:“为后世征信计,将从前关于此事之上谕,均不得载入国史。”

于是,在乾隆朝就将有关多尔衮案的主要记载进行销毁,直接造成了后世研究多尔衮案件的扑朔迷离。

不光如此,在持续翻转雍正时代的几个案件后,尤其是给康熙朝的鳌拜及皇八子、九子、等翻案后,乾隆又做出相关的舆论解释:“我皇考(雍正)晚年屡次和我谈论过去的这些案件,每次提到都非常遗憾,就是有意将这些事情留给我做。”

完全可以断定,乾隆帝给多尔衮平反的举措,既是尊重历史事实,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乾隆皇帝已经看清,前几朝那些遭到处罚的政治失败者,确实参与了皇位或皇权的争夺,但这些都是清朝爱清觉罗家族内部的争斗。争斗自然有些人胜出,有些人失败,但这些失败的人,都还有自己的家族和诸多人脉,这些家族和人脉,依然还是清朝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统治秩序着想,给他们恢复名誉有利无害。

当然,还有些历史客观原因,比如康熙不能平反鳌拜、多尔衮,雍正不能平反自己的八弟九弟十四弟们,这些责任自然而然就转移到他乾隆的身上。时过境迁,隔代之后处理起来也比较容易。

许多研究清史的人认为,乾隆朝是清朝盛极而衰的开端。假如乾隆皇帝在当朝时不平反涉及多人的历史冤案,或许清朝的内乱早起,其统治年限会不会延续到二百六十多年也不好说。从这一点看,乾隆的举动还是有战略意义的。当然,这也是推测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1
因为多尔衮在朝中的势力还是非常强大的,而且自己的母后也非常的支持多尔衮,所以他就为多尔衮平反了。
第2个回答  2021-03-01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的主要原因就是想拉拢关外的皇亲,进一步稳固自身统治。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