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苏轼《又答王庠书》的译文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则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我是新人~悬赏分不多~我急着要~希望能帮我一下~qq:290420923

译文:

上次来信,好几页都是拍我马屁的华丽辞藻,忽悠的有点过了,我老了,记性也差了,怎么能和年轻才俊的你相比呢?我年轻时候参加科举,记忆的题目,大概和近年来科举的情况是相同的。少数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因为写的好,被主考官拿去,现在就没有这样的事了。

就算有也没什么用的,那实在不是可走捷径的方式但像你这样才高八斗,能力又强的,学问积累了很多年的,自然有科举得高分的门道,其实这都是命中注定的。但我认为要是少年想要成就学业,每读一本书都应读几遍才算读完。

知识面要广要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把精力放在你想要学习的东西上.所以做学问每次都要确定个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努力,比如想学习治国安邦之道,以这个作为目标去努力,不要想其他的东西。

又比如另立个目标,想要博古通今,也是如此。其他的都可以效仿这两个例子,这个方法虽然笨,但如果日后学成了,就可以应付各种状况,与那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是不可相题并论的,远不是速成的方法,这是值得笑的。

扩展资料:

1、《又答王庠书》原文: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

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2、注释

堪:担当,承当。

应:参加

节目:原指树木坚硬的结节,这里指应举时题目较难的文章。

才尘:才华像尘土,不值一提,谦辞。

忝后:名列于榜后。

得:成功。

卑意:我的意思。

3、内容概括

苏轼对王庠少年丧父,哀愤深切,闭户苦读,遂精通经史百家,颇多赞誉,曾称他“笔力有余,出语不凡。”然而却多所教诲。本文是回答王庠问学的一封书信。书中所言求学无捷径可走、“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及选题要专的学习方法,都是有益的。

4、作者简介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

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又答王庠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又答王庠书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题解】

苏轼对王庠少年丧父,哀愤深切,闭户苦读,遂精通经史百家,颇多赞誉,曾称他“笔力有余,出语不凡。”然而却多所教诲。本文是回答王庠问学的一封书信。书中所言求学无捷径可走、“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及选题要专的学习方法,都是有益的。

王庠,字周彦,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辙的女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