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大佛是什么?

如题所述

天下第一大佛是指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乐山大佛。这尊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码宽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乐山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伏岩“大佛阁”,“大佛阁”,宋时称“天宁阁”。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被张献忠的起义军焚毁。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壮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大佛两侧的岩石是红砂岩,乐山的红沙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软,是很好的适宜于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后,容易受到侵蚀、风化,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
乐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1982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缺模御物保护单位。1990年,政府拨款对大佛头部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维修。同时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及服务设施。1996年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实地考察时,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乐山大佛的来历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通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海通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激励众心,克诚其志。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 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韦皋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乐山大佛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春色,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
乐山大佛景区包括乐山大佛、灵宝塔、凌云禅院、海师洞、九曲—凌云栈道、巨型睡佛、东方佛都、佛国天堂、麻浩崖墓、乌尤山等凌云胜景。凌云山各峰上的寺宇,现在还保存的有栖峦峰的凌云寺和灵宝峰的灵宝塔。凌云寺规模颇大,大佛就凿于离寺不远的崖上。从这里可以沿一条凿于悬崖边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脚边,在此凭栏看佛,可以仔细观赏大佛头部各个部位的细微之处。因为大佛凿于凌云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称为凌云大佛。而凌云寺也因有了这尊大佛,而被人们称为大佛寺。凌云山有了大佛,山更出名,大佛在凌云山上,山更增色。凌云山周围还有东坡楼、竞秀亭等亭台楼阁。山上还有很多汉崖墓,有的悬崖深达十多米,周围有精细的雕塑,里面还有陶佣之类的陪葬品,这是四川特有的古迹。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是著名的“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崖迁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绕过佛脚是位于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削壁穿洞,隐藏在乐山大佛左侧悬崖绝壁间。栈道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竣工,同年十月开放,全长约500米,与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凌云寺是建于唐代,位于大佛头部的右后方,俗称大佛寺。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字又有扩建。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较大修复,明末又经毁。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后又经多次修葺。寺门正中匾上集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两旁联文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此联既使人有佛法庄严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还巧妙地将“大佛”两字嵌于其中。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风格,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发起建造者海通法师、以及继任建造者章仇兼琼、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