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补天》学写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这是鲁迅先生《故事新编》里的第一个故事,完成于一九二二年。开始鲁迅先生给出的题目是《不周山》,后来发表时听从编辑的“建议”,改成了《补天》。

鲁迅先生根据神话传说《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的故事改编的。一个故事,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总是有原因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主题。《补天》的主题就是赞扬了女娲,讽刺那些为一己之利而造成灾难、事后冒充英雄的人。

整篇故事分成了三段,第一段主要写了女娲造人的经过。有意思的是里面还出现了英文对话,对于不懂英文的人来说只能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了。描写环境是我对鲁迅先生最佩服的地方,他的其他文章就非常精妙。这里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是女娲睡醒后看到的天空描写。既富有美感又充满了神秘,而且作用也非常大。他用这段环境的描写为下面人类遭受灾难做了铺垫,吐出了女娲造人的可爱和补天的艰难。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眨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读到这一段时,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远古时代的景象。又好像在哪里见过,大概是什么科幻大片里吧!合上书,想到了他的另一篇文章《故乡》,在描写少年闰土的时候,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一个好的故事,必须有对环境的描写,也许就是几句话,但是作用却是巨大的。它能带着我们进入故事状态,让我们有一些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代入感的前提,或者说是推手。这样的描写,在第一段几个地方都有,写的特别好。环境美的状态下开始造人,累了休息的时候再描写环境,描写不同景色,突出不同事情。

第二段是重点,就是真正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鲁迅先生写出来的是我们不知道的。换句话来说,就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讲故事。这就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自己造出来的人她居然不认识,在灾难深重的情况下,无论对话还是描写,这里面就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东西。特别是在描写女娲采石的时候,“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至于还咬她的手。”这就是鲁迅先生写故事的特点,讽刺呢!

从第二段女娲补天开始,内容就多了许多,多出来的东西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东西。一直到最后,这种写法延续了下去,如果不去认真读,认真思考,一定会认为是在篡改故事。

第三段也是这样,这段比较短,但是有了升华,出现了变化。其实就是把最重要的主题点明,并且延伸至秦朝,使读者更加明白了他写这篇故事的用意。

这篇故事看似借用了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其实完全是鲁迅先生一贯的作风。也就是说,在他酝酿写这篇故事的开始,就已经有了这样的结果。尽管当时这种写故事的方法不被人们接受,只有少数人看好,但鲁迅先生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的。这也是后面的故事没有很快出炉的原因吧!

读这篇新编故事,如果我们不是认真读,一定会认为这就是一篇荒诞不经的胡编乱造的故事。而我们结合当时鲁迅先生的处境,认真思考,就会发现这篇故事还是很有意义的。最起码能让我们学习到怎么来寻找题材,怎么样把神话传说变成自己写出来的故事。

如果我们想一想,这篇故事为什么改变了标题,又为什么只有少数人看好,包括鲁迅先生都是把它放在《呐喊》的最后面。你就会了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多么伟大了。它的确打破了过去那种章回体小说的写法,采用了西方小说结构灵活、多种多样的优点。开创了现代故事小说新的里程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