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虔列传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7

1. 《南齐书·王僧虔列传(有删节)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l0题。

王僧虔,琅邪临沂人也。僧虔弱冠,弘厚,善隶书。

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①,方当器雅过之。”除秘书郎,太子舍人。

退默少交接,与袁淑、谢庄善。转太子洗马。

兄僧绰,为太初所害,亲宾咸劝僧虔逃。僧虔涕泣曰:“吾兄奉国以忠贞,抚我以慈爱,今日之事,苦不见及耳。

若同归九泉,犹羽化也。”孝武初,出为武陵太守。

兄子俭于中途得病,僧虔为废寝食。同行客慰喻之。

僧虔曰:昔马援处儿侄之间一情不异,吾实怀其心,诚未异古。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

徙为会稽太守。中书舍人阮佃夫家在会稽,请假东归。

客劝僧虔以佃夫要幸,宜加礼。接。

僧虔曰:“我立身有素,岂能曲意此辈。彼若见恶,当拂衣去耳。”

佃夫言于宋明帝,使御史中丞孙夐奏:“僧虔前莅吴兴,多有谬命,委州检削。 ”坐免官。

建元二年,进号左卫将军,固让不拜。改授左光禄大夫。

郡县狱相承有上汤杀囚,僧虔上疏言之曰:“汤本以救疾,而实行冤暴,或以肆忿。若罪必入重,自有正刑;若去恶宜疾,则应先启。

岂有死生大命,而潜制下邑。愚谓治下囚病,必先刺郡,求职司与医对共诊验;远县,家人省视,然后处理。

可使死者不恨,生者无怨。”上纳其言。

僧虔清简无所欲,不营财产,百姓安之。世祖即位,僧虔以风疾欲陈解,会迁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及授,僧虔谓兄子俭曰:“汝任重于朝,行当有八命之礼,我若复此授,则一门有二台司,实可畏惧。 ”乃固辞不拜,上优而许之。

客问僧虔固让之意,僧虔曰:“君子所忧无德,不忧无宠。吾荣位已过,所惭庸薄无以报国,岂容更受高爵,方贻官谤邪!”永明三年,薨。

《南齐书·王僧虔列传》(有删节)【注】①子敬:王献之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袁淑、谢庄善 善:友好B.同行客慰喻之 喻:明白C.若去恶宜疾 疾:急速D.不营财产 营:谋求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 抚我以慈爱 B. 僧虔为废寝食 名之以其能 慎勿为妇死C. 而实行冤暴 D. 汝任重于朝惑而不从师。 不能容于远近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僧虔青年时,不仅性格宽容忠厚,而且书法很好,宋文帝对他写在素绢扇上的字给予了赞赏,称他的字超过了王献之。

B.王僧虔未听门客的劝告,反而说了阮佃夫不高兴的话,阮佃夫将此话告诉了皇帝,还派人上奏朝廷指责王僧虔,王僧虔因此被免了官。 C.王僧虔做左光禄大夫时,针对郡县中监狱里用汤药杀害囚犯的情况,上表陈说,反对这种做法,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D.世祖即位时,王僧虔升迁担任了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职,但他认为一家叔侄两人都在朝廷做高官,实在让人担心,于是坚决辞去了官职。 11.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我立身有素,岂能曲意此辈。彼若见恶,当拂衣去耳。

(5分) 译文:(2)吾荣位已过,所惭庸薄无以报国,岂容更受高爵,方贻官谤邪!(5分)译文:参考答案:8.B(喻:开导) 9.D(D项都是介词,分别解作“在”/“被”;A项“以”都是介词,均解作“用”;B项“为”都是介词,均解作“为了”;C项“而”都是转折连词,均解作“但是”)10.D(原文说王僧虔并未正式任职,所以不能说辞去了官职)11.(10分)(1)(5分)我立身处世一向有准则,怎么能违心地逢迎这类人。 如果他厌恶我,当会拂袖而去罢了。

(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素”“见”各计1分)(2)(5分)我得到的荣耀和地位已超过(我的才能),所感到惭愧的是自己平庸浅薄,没有办法报效国家,怎么还能再接受更高的爵位,(这样)不是正好留给官场中的人指责吗?(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过”“贻”,各计1分)。

2. 梁书列传三十九原文翻译,也就是王僧辩传的全文翻译,谢谢

出处:《梁书 · 列传》

原文: 王僧辩,字君才,右卫将军神念之子也。以天监中随父来奔。起家为湘东王国 左常侍。王为丹阳尹,转府行参军。王出守会稽,兼中兵参军事。王为荆州,仍除

中兵,在限内。时武宁郡反,王命僧辩讨平之。迁贞威将军、武宁太守。寻迁振远 将军、广平太守。秩满,还为王府中录事,参军如故。王被征为护军,僧辩兼府司

马。王为江州,仍除云骑将军司马,守湓城。俄监安陆郡,无几而还。寻为新蔡太 守,犹带司马,将军如故。王除荆州,为贞毅将军府谘议参军事,赐食千人,代柳

仲礼为竟陵太守,改号雄信将军。属侯景反,王命僧辩假节,总督舟师一万,兼粮 馈赴援。才至京都。

翻译: 王僧辩字君才,是右卫将军王神念的儿子。天监年间王僧辩随同父亲一起来归附。从家中征召出来任湘东王国左常侍。湘束王任丹阳尹,王僧辩转任府行参军。湘束王出任会稽太守,王僧辩兼中兵参军事。湘束王任荆州刺史,王僧辩仍然任中兵参军事,在机要职位上。当时武宁郡反叛,湘东王命王僧辩讨伐平定叛乱。王僧辩迁任贞威将军、武宁太守。不久又迁任振远将军、广平太守。任职期满,王僧辩回到湘束王府任王府中录事,参军之职不变。湘东王被征召进京任护军,王僧辩兼任府司马。湘东王任江州刺史,王僧辩接着就被授任云骑将军司马,湓城太守。不久他迁任监安陆郡,没有多久就回王府。不久他又任新蔡太守,仍然兼任司马之职,将军之号不变。湘束王被授任荆州太守,王僧辩为贞毅将军府谘议参军事,赐食千人,代柳仲礼为竟陵太守,改称号为雄信将军。正遇上侯景反叛,湘东王命王僧辩假节,总督一万水军,带着粮食给养赴援京城。王僧辩到都城。

3. 旧唐书中萧德言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萧德言是雍州长安人,是(已故)齐朝尚书、左仆射萧思话的玄孙。

原本是兰陵县人,陈朝灭亡后,(全家)迁到关中。他的祖父萧介,是梁朝的侍中、都官尚书。

他的父亲萧引,是陈朝的吏部侍郎。都在当时很有名望。

萧德言广泛地涉猎经史典籍,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喜欢写文章。贞观年间,被授予著作郎之职,兼任弘文馆学士。

萧德言晚年尤其专心于学问,从白天到夜里,毫无休息倦怠的意思。每当想打开《五经》(阅读学习,一定要整饬衣服,沐浴更衣,端坐于前才可对书而读。

妻子和子女趁空闲时问他:“(您)整天像这样,不感到辛苦吗?” 萧德言说:“尊敬先圣的言论学说,难道能怕这样(麻烦)吗!”当时高宗做晋王,下诏命萧德言讲授经业。等到(高宗)升任太子,(萧德言)仍然兼任侍读。

不久因为年老,请求退职,太宗不答应。又给他写信说:朕遍观前代之事,详览儒林之士,达到颜渊、闵子骞的才能的人,不能长寿;(达到)子游(言偃)、子夏(卜商)的德行的人,学问又有所不及。

只有您幼年及修成高尚的人品,很早就获得美誉。闭门苦读,囊括了《六经》典籍;勤苦攻读,包罗了百家学说。

自从隋朝末年社会动乱以来,学校不再闻名,儒道学说跌至低谷,《诗》《书》典籍被扔弃。回顾古代的典籍,常常因此而伤怀。

每用伤怀。近年以来,天下无事,朕正想建立礼乐制度,偃武修文。

您年龄已老,文教工作要靠谁(来做呢)!朕希望您还才德正盛,高卧即能使高尚的风气振兴,使济南的伏生,重生在今日;使“关西的孔子”杨震,依然能在当今显扬盛名。(如此)美好的声名和威望,多么美好啊!想到您已经疲惫衰老,如何还能有什么话可说呢!有什么可说的呢!不久赐爵封为阳县侯。

贞观十七年,被授予秘书少监之职。两宫的礼遇和赏赐非常丰厚。

贞观二十三年,多次上书请求辞职归养,得到批准。唐高宗继位,因为老师的恩情,加封银青光禄大夫。

永徽五年,逝世于家中,享年97岁。高宗为此停止上朝,追赠太常卿。

著有文集三十卷。原文 萧德言,雍州长安人,齐尚书左仆射思话玄孙也。

本兰陵人,陈亡,徙关中。祖介,梁侍中、都官尚书。

父引,陈吏部侍郎。并有名于时。

德言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好属文。贞观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

德言晚年尤笃志于学,自昼达夜,略无休倦。每欲开《五经》,必束带盥濯,危坐对之。

妻子候间请曰:“终日如是,无乃劳乎?”德言曰:“敬先圣之言,岂惮如此!”时高宗为晋王,诏德言授经讲业。及升春宫,仍兼侍读。

寻以年老,请致仕,太宗不许。又遗之书曰:朕历观前代,详览儒林,至于颜、闵之才,不终其寿;游、夏之德,不逮其学。

惟卿幼挺珪璋,早标美誉。下帷闭户,包括《六经》;映雪聚萤,牢笼百氏。

自隋季版荡,阇序无闻,儒道坠泥涂,《诗》《书》填坑穽。眷言坟典,每用伤怀。

顷年已来,天下无事,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卿年齿已衰,教将何恃!所冀才德犹茂,卧振高风,使济南伏生,重在于兹日;关西孔子,故显于当今。

令问令望,何其美也!念卿疲朽,何以可言!寻赐爵封阳县侯。十七年,拜秘书少监。

两宫礼赐甚厚。二十三年,累表请致仕,许之。

高宗嗣位,以师傅恩,加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卒于家,年九十七。

高宗为之辍朝,赠太常卿。文集三十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后晋·刘昫等人编著的《旧唐书·萧德言传》,讲述了文学家萧德言的经历。《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作者简介 刘昫 (xù)(887年—946年),字耀远,五代时期政治家,涿州归义(今河北容城)人。

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明宗即位时,加兵部侍郎,迁端明殿学士。

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唐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唐书》(南宋之后称为《旧唐书》)。

刘昫风度仪容优美,和他的哥哥刘暄、弟弟刘皞,都以好学闻名于燕、蓟一带。后来,刘昫的哥哥刘暄被仇家杀死,刘昫于是避难到沧州。

唐庄宗即位,拜任刘昫为太常博士,任命为翰林学士。唐明宗时,多次升迁至兵部侍郎任职。

唐明宗素来看重刘昫而喜爱他的风韵,升任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以获得这些为荣耀。

唐庄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为翰林学士,明宗时,累迁兵部侍郎居职。明宗素重昫而爱其风韵,迁端明殿学士。

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昫诣中兴殿门谢,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谢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学士拜相,当时以此为荣。

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 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

4. 《河间游僧》文言文的翻译【全文的翻译】

译文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手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

后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千里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扩展资料

原文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驻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河间游僧

《河间游僧》是清代学者纪昀所创作的一篇散文,散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河间的游僧在市集中用骗人的手段卖药的故事。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河北沧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他资质聪慧,博闻强记,贯通群籍,旁征百家,有出口成对之才。并常以利齿伶牙和贪官斗智斗勇,固有“铁齿铜牙”之美称。

5. 梁书 列传第十五 王志翻译

梁书•王志传

王志,字次道,是琅邪临沂人。祖父王昙首,担任宋左光禄大夫、豫宁文侯;父亲王僧虔,担任齐司空、简穆公,并有很高的名声。王志九岁时,住在家乡的亲生母亲去世了,他满脸愁容,因哀伤过度而消瘦,他的内亲外戚对此感到惊异。二十岁时,他被挑选匹配给孝武帝女儿安固公主,任命为驸马都尉、秘书郎。连续升迁官职到中书侍郎。不久又被任命为宣城内史,他清廉谨慎对百姓有恩惠。郡中百姓张倪、吴庆因为争夺田地,经历多年还没能解决。王志一到职,乡里人就对他们说:“王府君以德治政,我们乡里竟还有争夺田地之事。”张倪、吴庆于是一起请求惩处,所争夺的田地就被定为公用土地。王志被征召任命为黄门侍郎,不久升为吏部侍郎。出任宁朔将军、东阳太守。东阳郡监狱有十多个重囚犯,冬至日都被王志打发回家过节,过完节后犯人都回监狱了,只有一人没有按规定时间返回,狱官向王志报告这件事。王志说“这应当是我的事情,你不用担忧。”第二天早晨,这个迟归的重囚犯果真自己回到了监狱,并用妻子怀孕说明迟归的原因,于是,官吏百姓更加赞叹佩服王志。任职三年,齐永明二年,他进京担任侍中,没有到任,就转任吏部尚书,在考核政绩之时他因为宽容治理而被称道。天监元年,升职为冠军将军、丹阳尹。为政清明平和,削减繁法苛政。京师有一个寡妇没有儿子,公婆去世,她借债安葬,安葬之后却没什么办法还债。王志怜悯她的情义,用自己的俸禄替她还债。当年发生饥荒,王志每天早上在郡门前摆上稀饭,来给百姓充饥,百姓对他赞不绝口。王志担任中书令,并兼任京兆尹,就想从官位上退下来。他常常对儿子侄子们说:“谢庄在宋孝武帝时期,任职到中书令时就不继续上升了,我自己同他比,怎么可以超过他呢。”于是常常用有疾病来推辞,并很少与客人往来。五十四岁时去世。

王志家族世代居住在建康禁中里马蕃巷,从他父亲僧虔以来,家风崇尚宽仁厚道,王志尤其淳厚。他担任官职期间,没有因过错而追究弹劾过人。门客曾经偷了他的车卖掉了,王志知道却不追问,像当初那样对待盗车人。与他交往的客人,他专门掩饰他们的过错而称颂他们的优点。他的兄弟儿子侄子都淳厚诚实谦和,因此,当时的人称誉马蕃巷诸王为德行高尚的人。

6. 《南史》卷十五列传五 全文翻译

原文: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

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

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

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武帝受命,以佐命功,改封永修县公,位丹阳尹、护军将军。

武帝不豫,给班剑二十人。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徐羡之等谋废立,讽道济入朝,告以将废庐陵王义真,道济屡陈不可,竟不纳。将废帝夜,道济入领军府就谢晦宿,晦悚息不得眠。

道济寝便睡熟,晦以此服之。 文帝即位,给鼓吹一部,进封武陵郡公。

固辞进封。道济素与王弘善,时被遇方深,道济弥相结附,每构羡之等,弘亦雅仗之。

上将诛徐羡之等,召道济欲使西讨。王华曰:“不可。”

上曰:“道济从人者也,曩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道济至之明日,上诛羡之、亮 。

既而使道济与中领军到彦之前驱西伐,上问策于道济。对曰:“臣昔与谢晦同从北征,入关十策,晦有其九。

才略明练,殆难与敌;然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恐非其长。臣悉晦智,晦悉臣勇。

今奉王命外讨,必未阵而禽。”时晦本谓道济与羡之同诛,忽闻来上,遂不战自溃。

事平,迁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

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

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

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周边。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还进位司空,镇寻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

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

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

道济死日,建邺地震白毛生。又诛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并道济心腹也。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 ?”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

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韶字令孙,以平桓玄功封巴丘县侯。从征广固,率所领先登,位琅邪内史。

从讨卢循,以功更封宜阳县侯,拜江州刺史,以罪免。 韶嗜酒贪横,所莅无政绩,上嘉其合门从义,道济又有大功,故特见宠授。

卒。子臻字系宗,位员外郎,臻子珪。

珪字伯玉,位沅南令。元徽中,王僧虔为吏部尚书,以珪为征北板行参军。

珪诉僧虔求禄不得,与僧虔书曰:“仆一门虽谢文通,乃忝武达。群从姑叔,三媾帝姻,而令子侄饿死,遂不荷润。

蝉腹龟肠,为日已久。饥彪能吓,人遽与肉,饿驎不噬,谁为落毛。

虽复孤微,百世国士,姻媾位宦,亦不后物。尚书同堂姊为江夏王妃,檀珪同堂姑为南谯王妃;尚书伯为江州,檀珪祖亦为江州。

仆于尚书人地本悬,至于婚宦皆不殊绝。今通塞虽异,犹忝气类,尚书何事为尔见苦。”

僧虔报书曰:“吾与足下素无怨憾,何以相苦?直是意有左右耳。”乃用为安成郡丞。

祗字恭叔,与兄韶弟道济俱参义举,封西昌县侯,历位广陵相。义熙十年,亡命司马国璠兄弟自北徐州界潜得过淮,因天阴暗,夜率百许人缘广陵城入,叫唤直上听事。

祗被射伤股,语左右曰:“贼乘暗得入,欲掩我不备,但打五鼓惧之,晓必走矣。”贼闻鼓鸣,直谓为晓,乃奔散,追杀百馀人。

宋国初建,为领军。祗性矜豪,乐在外放恣,不愿内职,不得志,发疾不自疗,其年卒于广陵。

諡曰威侯。传嗣至齐受禅,国除。

论曰:自晋网不纲,主威莫树,乱基王室,毒被江左。宋武一朝创业,事属横流,改易紊章,归于平道。

以建武、永平之风,变太元、隆安之俗,此盖文宣公之为乎。其配飨清庙,岂徒然也?若夫怙才骄物,公旦其犹病诸,而以刘祥居之,斯亡亦为幸焉。

秀之行己有道,可谓位无虚授。当徐、傅二公跪承顾托,若使死而可再,固当赴蹈为期。

及至处权定机,当震主之地,甫欲攘抑后祸,御蔽身灾,使桐宫有卒迫之痛,淮王非中雾之疾,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