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提出的教育原则

如题所述


权声明
转载或分享时请保留原创和务必注明作者。

浅谈皮亚杰的六条教育教学原则
——读皮亚杰的相关教育论著有感
■ 詹润演/文

▲皮亚杰

了解过儿童心理学或学过认知发展理论的人应该都了解过这个人,他叫让·皮亚杰(Jean Piaget)。他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曾还被称为与苏格拉底、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齐名的思想文化巨人。

皮亚杰最早的时候,其实既不是学心理学的,也不是学教育学的,而是学习生物学的。他先后获得生物学和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又去了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心理学。

他一生勤于研究和富于创造,传世佳作颇多。其著作中有不少关于教育的独到见解,但他很谦虚,他承认自己是发生认识论者,但坚持认为自己不是教育工作者。他认为,心理学家的任务只是提供给教师一些能够应用的事实,不能代替教育专家去指点教师的教育教学。但事实上,他是对当代教育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关于这样一位智力超凡、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跨界专家,从他的著作中,我们总结了6条关于教育教学的原则,在此与各位做一点分享。

一、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培养思维能力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还指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只是向儿童呈现知识,然后将“灌输”的知识,要求学生记住,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运算”起来,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只是一个个知识小“容器”。

所以,皮亚杰十分强调儿童过程的学习,强调形成认知结构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死记硬背学到的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将皮亚杰和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于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认为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站我复杂的知识基本结构而不是记住每一事、每一物。

此外,皮亚杰还主张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批判能力,从而造就能够创新和能够创造、发明及善于发现的人。这一点,是历史上任何教育家都无法比拟的。

因此,作为我们当今中国的教育同行们在给学生教学时,应该为学生搭建起“知识基本结构”,让他们先掌握基本的原理或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不能像传统教育那样,强调死记硬背,背了忘,忘了背,最终还是忘记了,智力也得不到较全面的发展。

二、让儿童积极主动自发地学习

皮亚杰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反对传统上的把儿童看作一个“依赖的变量”的观点。他曾提出发生认识论的两个中心思想:一个是“相互作用论”,一个是“建构论”。相互作用论是指知识不是外界客体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而是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而建构论则是指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的建构活动,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或外部教学支配的,而是一个积极的自我建构的过程。换句话说,建构论就是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形式。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并不只是受教于成人的,他自己也会独立自主地展开学习的。如果成人每样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方式都教给儿童,其实不仅无益于儿童掌握学习的内容,而且会妨碍儿童的发明或发展。

所以,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应该是出自儿童本身。

皮亚杰还主张,认知组织里建立起来的内在动机是首要的。奖励、惩罚之类外来的强化对儿童本身并不起主要作用。他认为,要使儿童学习产生内在的动机就得引起儿童认知上的冲突,引起他最佳或最大的不平衡感,这样就能激发儿童内在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那该怎样才能做到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一个“适度新颖”的原则。他认为,只要给儿童学习的材料和儿童已有的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能让他感觉到足够的新颖,这样才能让儿童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和冲突,引起儿童的兴趣,从而促进儿童的学习。因为,人们一般既不会太注意太熟悉的东西,也不会太在意太不熟悉的东西。

皮亚杰还谈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儿童的主体地位的问题。他认为,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的学习愿望,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应该是间接的,教师不是直接地把某种现成的学习内容转交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然后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每每都让儿童自己主动自发地学习,有时候也会影响儿童学习的系统性,也会比较花时间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要处理好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儿童的主体地位这一重要问题。

三、注意儿童的发展特点

皮亚杰是坚决主张阶段论的心理学家。他用了大量令人信服的实验材料证明了儿童的认知和成人的认知有着本质的差别,而且不同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也是不一样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表现出与前后各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

在教育教学的主张上,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教育是从属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的,儿童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步调。

皮亚杰还认为,那些成人试图加速儿童的发展的行为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因为“每次过早地教给学生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这样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的理解。”他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往下一个阶段发展。所以,学习需要有所准备,否则,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对儿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根据皮亚杰的这些观点,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在我国正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实施因材施教。

这就如皮亚杰所强调的,教师应该了解儿童,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要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懂得儿童心理学。千万不要幼儿小学化教育,小学中学化教育。

四、应重视儿童通过动作和活动进行学习

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动作,认识是从动作开始的,动作在儿童的智力和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把知识分为物理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并认为这二者都起源于动作。物理知识是儿童作用于物体,通过简单抽象抽取物体本身的特性,得到所观察的物体的知识。例如,儿童玩一个小球,他就会抽象出球是圆圆的。逻辑数学知识则是通过思考或反思自己的动作所获得的经验,知识不是来自物体本身,而是来自人对客观事物所施加的动作中发挥主观能动地思维,从而了解自己的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的知识。

在教育教学中,他认为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动作和活动,儿童仅仅只是看和听而没有活动的学习,那只不过是口头的学习。

尤其是在数学的教学中,数概念的形成就更离不开动作,而这一点恰恰没有引起普遍数学老师的注意。皮亚杰在他的论著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动作的作用而始终停留在语言的水平上,那是一种极大的错误;特别对年幼的学生来说,摆弄物体的活动对理解算术以及几何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这为新教育所主张的活动教学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进行情境的布置,提供教学用的材料、工具和设备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让儿童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让他们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而不能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授或旁观演示。

这对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做中学”具有十分重要借鉴意义,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五、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皮亚杰在早期研究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和儿童的道德发展时,很重视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坚持认为儿童与他人交往和对客体施加动作,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的。

儿童的智力发展是需要外界事物的刺激的,其中也包括与他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不仅指儿童之间的交往,也应存在于师生之间和亲子之间。皮亚杰认为,学习中交往的重点应放在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合作上,而不是竞争之上。他还认为,儿童没有与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儿童是永远不会把自己的运算集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的。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儿童与同伴、父母、教师的人际关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新时代之下,我们在对教师的培训中也常常会加上“教师人际关系的培养”的内容。可是,发现在实践中还是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这就更不用说让每一位教师都去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问题了。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去关注这方面的培养的。

六、让儿童按照自己的轨道向前发展

人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普遍的阶段性特征。这就像人在婴幼儿期和青春期的时候身高增长的速度比其他阶段要快得多。智力的发展也一样,也有人人共同的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年龄有联系,但不是完全由年龄决定的。

儿童的遗传、社会生产力水平所提供的生活条件、经验、成长环境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不同,也会导致儿童加速或推迟甚至阻碍一个阶段所应有的特征出现。

所以,每个儿童的发展会有自己的轨道,也就是会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皮亚杰虽然研究的是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并没有对个体差异进行专门地研究,但是他从未否认儿童存在个别差异。他还主张,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关于这一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也谈论过类似的观点,他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才能让儿童按照自己的轨道向前发展。

关于在教育中要因材施教,我们都表示认同。但实际上,如何去具体落实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来探讨和研究。

总结

以上内容是我这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