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私下给顾客打标签的行为,为了更好的服务还是侵犯隐私?

如题所述

我认为海底捞私下给顾客打标签的行为,侵犯了顾客的隐私。或许他们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但是“打标签”的行为很明显并不合适。

有网友爆料海底捞给自己的会员打标签,并且在系统里生成有关顾客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包括顾客的个性需求以及外貌特征等,更夸张的是竟然还有顾客被“贴上”了喜欢在软件上投诉的字眼。

对此,大家开玩笑说:“没想到海底捞也是个外貌协会,看人下菜啊!”随着事情的发展,海底捞也对这件事给予了回应:“为了持续提升和优化顾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门店管理人员可以在会员系统中对顾客就餐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补充(如麻辣锅去葱段、柠檬水加冰等),但禁止对顾客体貌特征进行备注”。

不过很显然网友对此并不买账,部分网友直言这是侵犯隐私的表现。海底捞对顾客打了标签之后,在对待顾客的时候就可能会根据打过的标签进行对应的服务,有种“看人下菜”的感觉。

如果海底捞真的是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我觉得他们大可以在顾客去门店用餐的时候咨询一下对方的口味。这样不仅加强了服务人员和顾客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精准为顾客提供更好地服务。

网络系统生成的信息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准确,而且这样的信息可能会导致服务员对顾客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到时候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实质上却会让对方觉得很不舒服,在心里对这个店乃至这个招牌的好感度直线下降。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在最近才发生的,在这之前就有类似的例子。当时有一名网友爆料说因为自己在网上看到有关于“海底捞贴标签”的信息,所以在自己去海底捞用餐的时候,就和店员说了想看自己标签的事情。后来她看到了海底捞给自己定的标签,然后经理还送给她一些小礼品,并且对标签的事情感到抱歉。

海底捞最近几年的发展并不是那么顺利,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不仅没有取得良好的收效,还关闭了多家门店,甚至出现亏损的现象。海底捞的股票也是一跌再跌,由此可见他们还是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餐饮行业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服务大众,同时盈利。想为顾客提供更好服务以此获得更高利润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采取的方式务必得合适,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25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海底捞在会员系统里私下给顾客贴标签,其中主要包含体貌特征和个性需求等。对于海底捞私下给顾客打标签的行为,虽然他们口上说这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但我认为他们是侵犯了顾客的隐私

海底捞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消费者有权决定是否接受个性化服务,互联网上是如此,在线下享受服务体验也应当如此。企业推出个性化服务定制,应当基于满足客户知情权之上。类似为客户贴上个性化标签的行为,应在客户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海底捞私自为客户打上标签,很容易让人感觉隐私被窥探和记录,激起消费者的反感乃至愤怒

尤其是,个性化服务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给顾客打标签,应紧紧围绕客户的餐饮需求来展开。体貌特征诸如发色、脸型等,与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并不存在关联,海底捞记录这部分信息,实在不该。

2月24日上午,海底捞方面回应称,为了持续提升和优化顾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门店管理人员可以在会员系统中对顾客就餐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补充(如麻辣锅去葱段、柠檬水加冰等)。海底捞表示,将持续秉承为广大消费者带来友好、温暖、愉快用餐体验的初心,持续提升和优化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分析称,从法律来看,如果海底捞把消费者体貌特征和个性特征贴上标签,涉嫌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如果海底捞对贴标签的顾客采取差异化措施,涉嫌对顾客构成歧视行为;如果贴上标签在企业内部共享,涉嫌侵害消费者隐私权。

不论怎么说,海底捞这一事件,为所有服务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捞金不能无道。是否享受个性化定制服务,权利掌握在消费者个人手中,任何企业都不能自行其是,擅自为顾客“打标签”“画像”。保障好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是所有服务行业都应该坚守的底线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2-26

有网友爆料海底捞会员系统里私下给顾客贴标签,其中主要包含体貌特征和个性需求等。还有顾客被打上了“喜欢上APP上投诉”的标签。

海底捞回应:为了持续提升和优化顾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门店管理人员可以在会员系统中对顾客就餐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补充(如麻辣锅去葱段、柠檬水加冰等),但禁止对顾客体貌特征进行备注。

我们可以看一下海底捞会员信息系统:

1、基本信息类:如昵称、姓名、电话、邮箱、性别、生日、年龄段。

2、会员信息类:如会员级别、捞币、折扣、归属门店、

3、消费信息类:消费总金额、就餐类型、总到店次数、月均到店次数、本店到店次数、全公司到店次数、平均单次消费金额、本店到店频率、全公司到店频率、就餐时间段、排名等。

4、个性信息类:如喜好菜品前五名、个性需要前五名、体貌特征、历史个性需要、历史体貌特征。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对前3项信息习以为常,这次事件主要问题也就是第4类的个性信息中,体貌特征和个性需求。

再来看看爆料中信息:标签包括“20-30岁,安静,不吃胡萝卜”、“20多岁瓜子脸嘴巴长得很好看,板栗色头发,大学生,喜欢番茄锅”、“1.68米左右,戴眼镜,长头发,圆脸型,25岁左右,喜欢在APP上投诉”、“吃橙子需要服务员剥”等。

从上面可以感觉到,“喜欢在APP上投诉”这个标签,是引导起情绪变化最主要原因,这类标签,打了没有一点益处,也不能解决问题,还引起大人反感的事,还是多考虑下吧。

打标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喜欢在APP上投诉”这个标签,可能本意是提醒服务要注意服务质量,如果进一步考虑,投诉的原因是什么,把投诉问题拆解掉,该提升服务时候去提升服务,该解释疑虑的时候解释疑虑,而不是打上投诉标签。

对打“标签”一事,有网友表示无所谓,毕竟海底捞以服务出名,如此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并没有觉得受到冒犯。

我们都明白,会员标签精细化,本无可厚非,精细化的会员标签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管理会员和提升复购率。

作为个体,成为会员的当下本身就会自带不同的属性,这些就需要门店的导购人员或是销售人员手动进行打签,进而将顾客的标签不断细化,结果是品牌随意拿出一款产品就可以看出哪些类型的客户会选择这款产品,对后期品牌或产品的运营也是大有裨益,或者方向推,哪类的会员会喜欢什么样的产品,会产品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

比如打开微信就收到门店的消息推送,刚好是平时点奶茶的时间,刚好又是那款你最常点的奶茶特价优惠,感叹巧合的同时,你也顺势下了单。

商家要想实现更大的营收,会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门店运营中会员营销也愈发被大家所重视。相关研究表明,在品牌忠诚度、传播度和社交活跃度等维度上,会员客户的贡献远远高于普通客群。

要达成精准的需求,就不得不提“用户画像”,对会员精准的用户画像是基于经营大数据,快速地分析会员行为习惯、消费习惯等,例如口味是否能吃辣,哪个产品更受欢迎,距离上一次消费过了多久,客单价稳定在哪个挡位...

有了这些数据,商家就可以锁定目标客群推送适合的营销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营销效果。

如果打标签是为了看人下菜,那就不要谈服务了,“大数据杀熟”依然是消费者心中的芥蒂,服务走多远,标签系统没有错,还是要看服务的初衷是什么。

海底捞私下给顾客打标签,是为了看人下菜,还是服务的初衷,也只有自己明白。

第3个回答  2022-02-28
不是中立就是好,要坚持正确的。
这个话题得看前提,打标签打的内容是什么?
一、客户的信息是否隐私如何界定?不能一沾客户的信息就叫侵犯隐私,你到店里来消费,不表明身份,也是对店铺的不公平 ,如果这是一个逃犯呢?是一人新冠感染者呢?或者有其它危害公共安全的隐患的呢?这些信息,需要提供,不存在隐私不隐私的问题,不能一刀切,要来吃饭,需要双方尊重。必要的信息是必须提供给店方的。
二、个人饮食习惯及健康因素
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店家了解客户的饮食习惯及身体状况,相应地为客户考虑,也是必要的,这可以自由选择,客户可以拒绝商家不了解此问题信息。但商家也一样有权拒绝不适应本商家服务的客户,比如,有些客户老赖,没信誉等恶劣过往,也是对商家的保护。商家是服务于客户的,但绝对不是客户的奴隶,在民众平等的基础上,谁也没有特权。店家老板也是人,也一样需要受到保护。
三、纠正错误概念,即花钱买服务,商家就得完全听从客户的。花钱是买的食材和服务,而不是主权。同时,商家和客户之间,也是一种合约关系,不认同商家规矩,可以不来这儿消费,不能你开店我就得去,而且还要挑剔商家的一些合法经营权利。商家所采集的所谓信息,也是客户主动展示出来的。商家只要不从非法途径或者秘密途径去收集你的信息,就是合法。
最后总结一下,谁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要换位思考 。别钻法律的空子,不要炒作说事,不要挑起是非。
第4个回答  2022-02-28
明显是侵犯隐私。
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1]。隐私权赋予权利人对私人生活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包括防御他人窃取个人隐私与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及公开范围的决定权[2]。隐私权的常见类型包括个人生活自由权、情报秘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个人隐私利用权。隐私权是公民人格权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9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等法律条文中均有相关规定。
隐私权教育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隐私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儿童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年人在儿童性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应当教育孩子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必须重视儿童的隐私权保护,儿童对于隐私权的充分了解将帮助他们免受骚扰和暴力伤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