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瓦尔登湖》——远离物欲 简朴生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文/王少明

《瓦尔登湖》,一本让人意想不到的书,也是读起来很艰难的书,并不像很多的散文,在茶余饭后消遣之时,轻松的就读完了,在读的时候也有所共鸣或觉有所得,也仅仅如此而已。

可是这本书说来却让人感到的就是让人震撼,甚至觉得不可思议,小小的一册书,不过二百多页,看起来也不起眼,就连书名都让人感觉是一本描写景致的散文或是一本小说。顺便买下,随手翻来,里面大多用的隐喻和反讽等手法,有的地方不是很好懂。饶是如此,却整整花费两天的时间才读完,有一种好书不忍心读完,又不肯放下,每读一段就感觉是说到内心深处,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大概因其书中的记述很多也是自己曾经探寻思考的,有些也是自己践行过的,诸如读书、写作 、跑步、素食、独处等等,但是很多地方却不得要领,感迷茫,总感觉有一层薄雾笼罩找前方,难以逾越。虽未停下脚步,却经常有所疑虑,直到遇到这本书,终于有了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如果说更加具体一些,就好像以前脑子里总有一个紧箍咒,现在就瞬间消失不见了。

几年以前,还在混沌迷蒙中度过,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按照既定的生活方式,朝九晚五就行了,人家追求什么,自己也跟着追求什么;人家在攀比什么,自己也去攀比什么;人家认为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向那个方向努力。

好像有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咒语,经常的出现,你应该活成家人期望的样子,你应该活成社会上期望的样子,你应该去追求权势或是财富,因为这些就是成功的象征。现在咒语瞬间就消失了,而所有的“你应该”被“我想”所代替了,我想活成什么样子,我想做什么样的事情,我想走什么样的路。

当然这并不代表没有生活中没有了挫折或是苦痛,但是犹如一颗植物有了自己的想法或是活法,晃似活过来一般,方知痴活了几十年,这些于他人来说并不重要,于已来说非同小可,不亚于茅塞顿开、醍醐灌顶。

先从饮食谈起,现在城市里的人,大多都可称得上锦衣玉食,几乎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却没了胃口,也吃的不香甜。尤其时人数众多的宴席,大多是不知食之何味。

对于饮食,既不是数量,也不是质量,而是知足。

颜回箪食瓢饮是存在的。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这才是体悟到了生命的真谛。生活本该节俭,粗茶淡饭中隐藏着养生的真理,俗语云;“青菜豆腐保平安”。

天天的饕餮盛宴,自然是吃坏了胃口,也会吃出各种疾病的,也就谈不上美食可言。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同样的一件事物,对于有些人来说是生命之必须,而对有些人来说只是奢侈的享受,但一定也有一些人对此一无所知。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先人早已踏遍世界高山巨壑,看透人生悲欢离合,所以对于人世之事早已有了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梭罗虽不是完全的素食主义者,却也很少食用肉类。

在两年前,因各种机缘,加之读了《救命饮食》和《素食圣经》两本书,自己也开始了素食之旅,一直到今年的7、8月份才有所改变,在饮食中加入了鱼肉。因为蛋白质的摄取方面,大多是从豆腐中摄取,各种吃法,但是时间久了,略有单调,便食用了鱼肉,还有蛋和奶。这已经不是全素食,但是对于红肉以及各种饮料则是并未食用。

饮酒的次数屈指可数,几乎是浅尝辄止。饮酒伤身体,毋庸置疑的,也不必去论酒量的大小,喝了酒,醉不醉不重要,同样的是对身体的伤害。如果长期酗酒,身体还没出毛病,那是时间的问题,且不要以为是自己的体质特异常。

酒说来好喝,只一个烧心烧肺的辣,实在难以苟同,许多人饮酒是否是因为饮酒的气氛或是寻求微醺的感觉。

冯骥才的《奇人异事》说到有的人饮酒不醉,是因为从嘴里呕吐出去,或是从汗水中渗透出去,最奇的一位是从脚上出汗醒酒,饮完酒脚上穿的布鞋都能湿透。一次穿皮鞋,上司劝酒又不能不喝,结果酒无法从脚上迅速的排出去,醉晕了。

酒后之人也千奇百态,有的红光满面,有的脸色发白、发黄,有的大汗淋漓,连头发都像洗过澡一样。有的喋喋不休,有的大笑不止,绝非平常时人之常态。

在当地听说有这样一个小伙,上司更是愿意带在身边,2斤白酒下肚还能不醉,遇到酒场,那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好不快意。大多除此与其喝酒,莫不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其实不关心这样酒量,听来也不是什么特意功能,只是这样的喝法,伤身体是必然的,喝出毛病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最好的饮料也莫过于水,绝非是酒、咖啡等饮品。 现在的疾病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因为饮食不当,过度肥胖儿童的产生,一些癌症等疾病的越来越年轻化,老年人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普遍,莫不与饮食相关。

饮食的关键在于节制。

最大的自由是节制,最好的享受也是节制。

只需这样的习惯养成,自然就能识别那些是利于自己的,或是真正美味的,而尤其是饮料,饮用起来就有怪异的味道,或是让人发腻的甜。这些就不会刻意为为之了,选择何种食物食用就会愈加清晰了。

饮食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境和状态,素食很容易让人获得平和的心境,而肉食易让人躁动不安、易怒。素食大多在食用后,会有清爽之感,即使是饱腹之后,也不会有难受之感。素食很容易获得饱腹之感,餐后少量的水果,就会让人身心愉悦。这对于身心健康以及减重大有好处。

这时自己从两年多的素食体验中得来的,现在自己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素食,因为素食绝非是不吃肉这样简单,也是件很麻烦的事,只是不食肉类,饮食对付一下,是对健康没好处的。现在的素食并不是很严格,食用蛋、奶及鱼肉,对于红肉则是很少食用。

而素食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体重的减轻,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在吃素大概一年左右,体重开始明显减轻,一年半的时候就减轻了15公斤左右,原来的衣服,无一例外都大了,裤子穿进去大了一圈,上衣也都大了一圈,自是无法再穿,感觉是人脱掉了一层厚厚的衣服,舒畅之感自是难以言表。

于是将大的衣服果断的送人或是放入楼下捐赠衣物的箱内,不想自己再有机会胖起来穿着这些衣服。当然还有其他的体会,诸如体检中,脂肪肝消失、甘油酸酯偏高的箭头没有了等等,自身的体会也很明显,心境平和、头发变黑、口气清新、动作灵活等等一些细微上的变化,这些也只有自己去践行了,才能有所体会。

素食并不单调乏味,相比肉食来说还丰富多彩,各种蔬菜、水果、豆制品,就会经常的换照花样食用,而肉类无非几种而已。

对于饮食在书中找到了契合点。 

对于物质和灵魂,梭罗的谈论可谓引经据典,发人深省。

当然梭罗对于瓦尔登湖居住的感受写得十分具体,自然风光也写得独具特色,引人入胜。但是对于文章开头和结尾对于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物质与灵魂的探讨,更是鞭辟入里,振聋发聩。

现在人们都在追求财富,想要实现财富自由。何为财富自由,不是支配了多少财富。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而是你不需要这些东西。

我们如果稍作留心观察,大多数的人终极目标就是更大的居住空间和更豪华的交通工具,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话是不会体验到知足的幸福的,因为他们始终在与别人对比,如果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那永远也不会满足,无休无止的跌入物欲的深渊。

这样把工具当成了人生的目标和目的,丰富了物质,荒芜了精神。

我们也会发现,大多的人一顿饭可以消费上千甚至更多,一件衣服可以成千上万,但是却从来不买十几、几十元钱的书读一读,或是对于书籍的价格锱铢必较。是因为书籍贵吗,当然不是。

随着物价的上涨,书籍几乎是上涨最慢的了,十年前是这个价格,现在的价格省去了中间商,似乎比十年前的价格还低。不是价格的问题,是人们觉得读书无用,既不能带来物质财富,又不能获得短暂的身心愉悦。因此,就是把书白送给这些人,他们也是不会读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有了财富之后,也发现最后应该向文化靠拢,于是就买些高档的书,包装精美的硬壳大部头书,置于豪华的书橱里,任其埋上灰尘,也毫无兴致的读上几页,成了展览品亦或是自我的形式上的慰藉。

遍地黄金,无人问津。

即使是阅读,大多数人也会只作为消遣娱乐、浅尝辄止。

“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像它们的读者一般愚笨的。可能,有好些话正是针对我们的境遇而说的,如果我们真正倾听了,懂得了这些话,它们之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将胜似黎明或阳春,很可能给我们一副新的面目。”

索罗在瓦尔登湖中列出了种土豆的成本和建造房屋不过几十美元而已,居住在湖边的两年连个月俩天的生活成本是极低的,也就是满足必须的生活成本需求是很低的。

“整体和大局上,人总是在一个错误之下艰苦劳作。因为物质追求无穷尽,身心劳苦也就无穷尽。人们受苦,不是因为缺乏必需品,而是因为缺乏奢侈品”,

奢饰品是无止境的,诸如珠宝玉器等等,这些冰冷的没有温度的东西,在被世俗观念植入脑中,拥有它们就是幸福的时候,人们甘愿放弃自由、甘愿任劳任怨的去追求这些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所获得的的满足感要依靠被人的评价,而一切都要靠外在的评价,那无疑于把衡量事情的标准放在了外界,这样就把自己处在无止境的攀比之境地,永远也不会满足,无休无止。

我们自己把太多的东西都背在身上,已经分不清哪些是生命中的必需品,哪些是生活之外的奢饰品,为此付出了本该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

我们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努力,所得到的大多是只是打来短短暂满足自己虚荣心的财富或是物质上东西,而对于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却无暇顾及和关注。

王守仁曾说过这样的话, “撼山中贼易,撼心中贼难”, 心中之贼,无非是追权逐利,欲壑难填,如果不能把这些毒刺连根拔除,必将让人如旋转的陀螺、负重的蝜蝂,苦累一生,追逐一生,无非是置办了几处较大的居住空间或是几辆有豪华标志的交通工具亦或是冰冷的珠宝玉器亦或是银行里的数字,除此将一无所有。

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对待追求物质和肉体生活的“好上加好”,大多数人陷入享受越多、劳苦越深的恶性循环之中,忘记了精神、心灵和智慧也需要营养,需要安宁和提升,因而拥有越多,工作越多,则越是不能享有“美好的现在”,生命中那些无需分文的大自然的馈赠——曙光、朝露、鸟鸣、风声、积雪、湖水以及读书,统统没有时间和心情去享有了,甚至从根本上失去了一颗看得见它们的心。

唯有灵魂或是精神财富才可称得上为真正的财富,而物质财富只能进入循环之中,而拥有财富之人,他们还有更高的要求和想法。

所谓的富有莫过于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一颗知足的心,过着简朴的生活,有着一定的精神追求和爱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放弃不必要的物质追求,多些精神追;放弃外在的攀比,多沉浸在自己的内心;把向外的目光转入向内,这样就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2018.1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