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月饼文化知识

中华月饼文化知识

月亮文化
中国人在对月亮的崇拜、想象、赏玩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独特的情感,这心理和情感是细腻的、柔美的、感伤的、内敛的。中秋节是关于月亮的节日,别的节日都喧嚣热闹,惟有中秋,宁静深远。
中秋节始于唐,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宫只是个传说,可唐代的大小诗人没有不寄情于月亮的却是事实。一本全唐诗,几乎处处见月,竟没有一首是写太阳的。不论是“长安一片月”,“月出惊山鸟”,还是“明月出天山”,“月上柳梢头”,似乎只有月亮才吸引眼球,才给人灵感,才与人生相伴相随。唐以后,宋元的明月愈加华美凄清,什么“月波疑滴”、“月洗高梧”,什么“离宫吊月”、“流烟淡月”,还有“鸡声茅店月”、“和月宿芦花”,这一脉相承的月亮情结,已经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的柔性倾向。
我们期望光而不耀致中和,我们喜欢月光似水而长存。我们的历法即从月周而复始的缺而又圆中悟出,我们的哲学从月亮的空与有、虚与实、形与神中提炼。那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圆月,正是一颗中国心。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中国人的思维,全在那轮月亮的涵盖里,一句话,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我们最大的非遗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对月亮的领悟和理解,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中国人用几千年的时间累积、演绎的月亮文化,内容之丰厚、内涵之深广,才是奉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宝贵遗产。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今天知道,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