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诘疑来辨明是非,以远大作为内心的目标,以仁义作为履行的责任。

出处:《文言传》——春秋战国

原文: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译文:

君子以养成自身的品德作为行为的目的,每天应该落实在行动上。“潜”的意义在于,隐伏而不显露,当自身修养尚未达到成熟的程度,所以君子不能有所作为。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诘疑来辨明是非,以远大作为内心的目标,以仁义作为履行的责任。

扩展资料

《文言传》是专门解说乾坤二卦的文字。乾坤二卦在易经六十四卦当中具有特殊地位,是理解《易经》的关键。其中,解释乾卦的称《乾文言》,解释坤卦的称《坤文言》。

孔颖达《周易正义》引庄氏云:“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解《易》之作最早是《易传》,共7种10篇:《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统称"十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言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0

这是《易经》文言中的一段叙述,全句是:

【乾】九二 文言又曰:君子⑴学⑵以⑶聚⑷之⑸,问⑹以⑺辩⑻之,宽⑼以⑽居⑾之,仁⑿以⒀行⒁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⒂德⒃也。

【译】文言:统治者要努力学习使自己聚集丰富的知识,慰问百姓更普遍,用宽厚的理念去治理天下,对人又是论功给予赏赐。《周易》说:“看到舞龙并敲大鼓的活动正在进行,很快就会看见君主到来。”这是君主以仁爱治国。

注释: ⑴“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高诱注:“君子,国君。”

      ⑵“学”学习。《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⑶“以”使,令。《战国策》:“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

      ⑷“聚”聚集。《管子·君臣上》:“而发于众心之所聚。”

      ⑸“之”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⑹“问”问候,慰问。《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⑺“以”更。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⑻“辩”通“遍”普遍。《史记·五帝本纪》:“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

      ⑼“宽”度量宽宏,宽厚。《诗经·卫风·淇奥》:“宽兮绰兮。”传:“宽能容众。”

      ⑽“以”去。晁错《论贵粟疏》:“所谓损有余以补不足。”

      ⑾“居”治理,安置。柳宗元《梓人传》:“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⑿“仁”通“人”《论语·雍也》:“ 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⒀“以”又。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⒁“行”致送,赐予。《汉书·高帝纪下》:“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

      ⒂“君”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

      ⒃“德”善行;仁爱;仁政。《尚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

第2个回答  2017-04-28
出自《易经》
译: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讨论来明辩事理,用宽厚的态度处事,用仁义来行事。
这是在教导我们做人做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7-17
意思是: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诘疑来辨明是非,以远大作为内心的目标,以仁义作为履行的责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