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霍元甲连踢两脚都纹丝不动,他是谁?

如题所述

霍元甲是我国著名的武术家,他大名鼎鼎,曾经多次在与外国人的交锋当中挫败外国人的气焰。但是相传他这么一位厉害的武术家,却曾经在一个人手中吃了亏。这个人就是大清最后一位武状元,霍元甲连踢几脚都不能踢动他,所以最好只好向他认输。

武术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战斗技巧,也是中国人的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古人特别尚武,尤其爱佩戴刀剑在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仅仅在《水浒传》当中有武松醉打蒋门神这样的桥段,哪怕是正统的文人士子,同样对武艺、侠客这些话题充满了向往,比如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就曾经写到: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在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侠客是拿着像“吴钩这样的宝剑,骑着白马”的形象的。不过到了清朝的时候,侠客的形象大约是要改变的。因为清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禁止人们持有兵器,也禁止多人聚会,如果违背的话都会被官府直接以残酷的刑罚来处理。当时的武术家没了办法,只好把以前舞动器械的武术变成了舞动拳头的武术。

到了后来,拳术等往往成了武术的主流套路,不管是江湖侠客还是朝廷的武状元,大家都习惯于用拳头来争强斗狠,除非得了特许可以使用兵器。这种拳术清朝末年发展到了顶峰,当时的许多武术家都热衷于以拳头在擂台上打倒外国人来宣扬中国的国威——其实这已经是一种比较卑微的挽尊了。我们要打,就应该在战场上打败他们!

可是民间的武术家是没有办法的,从1840年开始,有着“没有昏君”之称的清朝就开始在战场上屡战屡败了。其实也不是从这时候起,康熙打沙俄的时候就花了数万人打人家几百人打了几年,还是因为敌人弹尽粮绝才投降的;乾隆打缅甸更加丢人,仗还没打,自己在路上就因为各种原因死了一半以上,最后还是因为缅甸内乱才没有让“鸦片战争”提前。

这种情况下,中国武术家们只能用自己的拳头把国家在战场上丢的脸从擂台上挣回来,虽然这种方式很卑微,但是它却体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比如最为著名的霍元甲,出生于1868年,他的家族祖上就是练习“迷踪拳”的,所以他学武有着比较好的底子。他武艺高强,喜欢行侠仗义,在民间拥有很高的名气。

1901年,割占了清朝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的沙俄来了个叫做斯其凡洛夫的大力士,他宣称要“打遍中国无敌手,让东亚病夫们见识见识,开开眼界”。霍元甲虽然不是什么官方人物,但是却有着强烈的民族尊严,他听到“东亚病夫”这几个字就两眼冒火,随即与俄国大力士比武,结果俄国大力士不战而降——因为他了解到了霍元甲的名气,被吓到了。

1909年的时候,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英国又来了一个大力士,同样是讥讽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并且在上海大摆擂台,公开侮辱中国人。在当时的革命党人陈其美的帮助下,霍元甲来到了上海,向英国大力士奥彼音挑战。他要求霍元甲不能使用指戳、足勾等传统技法,约定日期与霍元甲打,结果却逾期不至,逃回英国。

这两次没打成,但在1910年的时候,终于打成了。甲午战争的时候割占了中国大量领土的日本人觉得这个中国“东亚病夫”这么厉害很不服气,于是派出许多日本的十几名高手来挑战霍元甲。霍元甲让自己的徒弟刘振声上台,一连打败对方5人。日方领队非常羞怒,于是亲自上场挑战霍元甲,被霍元甲虚晃一招骗出破绽,用肘部击断了日本人的手骨,日本人只好认输。

不过如此武艺超群的霍元甲却相传输给了一个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张三甲。张三甲出生于1876年,还比霍元甲年前8岁。不同于霍元甲在江湖上行侠仗义,扬我国威,张三甲选择了一条考取清朝武状元的路。21岁的时候,清寒的张三甲考中了乡试,并且准备去参加会试。

会试期间,他的衣着最为寒酸,又没有给达官贵人送礼,所以大家都不看好他。不过他在会试时的表现却极为突出,将180斤的大刀舞得虎虎生威,而且来回跳跃身轻如燕。光绪看了十分的满意,钦点他为当年的武状元,并且特许他能够在京师夸官3日。相传他出名后霍元甲也曾经来找他比试,但是却因为连踢了张三甲几脚都纹丝不动而不了了之,感叹到:

“英雄出少年”

不过考取清朝功名这条路却注定了他这一生难以出头了,清朝这时候既不能挣取民心,也不能够勇敢的对外战斗,只有贪腐和欺压百姓才在官场里有“前途”。因此大家都很熟悉没有功名的霍元甲,却一点儿都不知道这个堂堂的武状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