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的明朝,为何难逃朝代更迭的命运?

如题所述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此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多少个大一统的王朝起起落落。它们有的曾经创造过绚丽的灿烂,有的还未来得及绽放便已枯萎,还有的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王朝。它也创下过无数的辉煌,可最终还是难以逃离朝代更迭的命运。而"四方来朝,纵横天下"的大明王朝,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一)、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此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多少个大一统的王朝起起落落。它们有的曾经创造过绚丽的灿烂,有的还未来得及绽放便已枯萎,还有的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王朝。它也创下过无数的辉煌,可最终都难以逃离朝代更迭的命运。

"浑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正是因为有了于谦,这样忠君爱国而又体恤百姓的臣子,才把明朝带向了辉煌。

曾经的明朝,也是万国来贺,无数奇珍异宝尽入中原;曾经的明朝,虽然闭关锁国,可是自己摸索出了一条道路,被历史课本称为"资本主义的萌芽";曾经的明朝,北伐北元,东助朝鲜,南平安南。

1.奇葩皇帝,使得国家衰弱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量变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大都是循序渐进的。正如明朝的强大,是经过朱元璋和朱棣等几代人的努力而实现的。而它的落败,也是经过了很多昏聩无能的皇帝才导致的。皇帝作为一国之君,他掌握着最高权力。

所以,一个朝代的兴盛与否,皇帝的能力占了很大的比重。纵观明朝,明君很少,昏君很多。其实,一直到朱瞻基,明朝的皇帝还都算是励精图治的。尤其是朱元璋,和他的四儿子朱棣。那个时候的明朝,可以算作盛世。

但到了朱祁镇这里,帝王们就开始有些不务正业。英宗总是想着和先人一样,上马征伐,可是太过于宠信太监王振,以至于更改了行军路线,反倒是被瓦剌俘虏了十五年。还有朱厚照,他当皇帝就是为了好玩,根本无心理政。

朱厚熜人家的人生目标,就是有朝一日能够羽化登仙。前期的时候,还算兢兢业业,还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

可到了执政后期,干脆就一心求长生不老之道,完全不理朝政,导致严嵩等奸人长期把持。嘉靖皇帝自认为是把臣子们玩弄于鼓掌,可他玩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玩他的江山。

他迷信方士,总是弄些奇怪的东西,而且还喜欢建道观。这才有了壬寅宫变和庚戌之变,甚至蒙古的俺答汗都打到了北京城下。

朱翊钧和祖父一样,都是前期还行,后期拉垮。祖孙二人都开创过中兴之业,但是晚年都不喜欢上朝,导致民怨四起。最为奇葩的还是木工皇帝朱由校,上任后什么也不做,专心做木工。

2.皇权高悬,即使歪斜也无以匡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一国之君,是九五之尊,即使他们做错了事情也不会受到惩罚。除非,是他们自己知道悔改。能够匡正错误的唯一方法,就是大臣进谏。明朝还是有不少忠臣的,尽管他们死谏,可皇帝不听他们还有什么办法。

国不可一日无主,那些皇帝们不上朝或者上朝以后弄一些荒唐的政策,这样的国家怎么能够往好处发展。而且他们大都不喜欢听那些忠臣们说话,倒是喜欢听身边的太监们整日的吹嘘,追捧他们。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那个体制的错误。皇权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无人能够监督皇帝们的行为。做错了,也不能换人。所以,王朝的灭亡,最大的责任就在于皇帝。即使这个王朝曾经多么多么的辉煌,汉唐的荣耀不比明朝弱,最后不还是消失了。

因为君主专制的时代,皇帝只会按照自己的本心来做事。他们不用担心别人的所思所想,所以百姓日思夜盼的就是能够来个仁慈点的皇帝。这一点,只能靠运气。因为没登基以前,谁也不知道这个皇帝怎么样。

登基以后,即使大家对他有再大的怨言,也不能更改皇帝。慈悲的皇帝,百姓就享几年福;碰到昏庸的,就只能跟着遭殃。所以王朝的败落,和它创造过多大的辉煌并无关系。之所以这是必然现象就是因为,昏庸的皇帝一点一点累积民众的仇恨。

(二)、奸人当道贤人危,王朝终将要倾颓

皇帝无能,这是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的。他昏庸,只愿意听好话,那么身边的奸佞小人自然就上位了。所谓"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就像明英宗,如果他能够重用于谦等直臣,就不会沦落到被俘的地步。

1.怨声载道,贪官污吏横行

"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相比于宋朝的高薪养廉,明朝十分刻薄。洪武年间,为了整治贪官污吏,处死了不少人。因为明廷给官员的俸禄实在太少,很多人都难以保证一家人的温饱。所以,即使在高压环境下也有人冒险去贪。

明朝的很多皇帝根本无心政事,也没有想着去整治贪官污吏。而那些佞臣们,大都还是皇帝的左膀右臂。就像万历年间的严嵩,皇帝明明知道他们一党贪赃枉法,却仍然加以重用。还有大太监魏忠贤,仰仗着皇帝的信赖,贪赃枉法,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帝",这是当时民间夸赞他的话。甚至,还有人为他立了生祠。像严嵩,魏忠贤之流,他们的能力和本事都放在了蛊惑圣心之上。虽然掌握着权力,但想着的是如何以权谋私,保持着自己的崇高地位。

2.民不聊生,以至失去民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家的强大需要官僚阶级和百姓的共同努力。而明朝的皇帝们,节俭之人很少,大都好大喜功。喜欢建造宫殿,钱不够了,就去巧立名目,增加税负。而这其中,皇帝身边的人还要抽取提成。

那靠着耕织生活的百姓,哪里有那么多的闲钱去做这些事情。就这样搞,国家不衰败,那才是意料之外。国家的钱和百姓的钱,都流入了皇帝和官员们以及太监的私人口袋。想疏浚河道或者赈济救灾,那根本都是无钱可用。即使有,官员们又会从中分一杯羹。

百姓只有吃不上饭的时候才会去造反,如果灾害得不到救治,而且人们对于平日的苛捐杂税已经极度不耐烦,那就会选择以命相搏。所以,明朝统治的那几百年的时间里发生过很多次的农民起义。

(三)、天灾人祸,终致大厦崩塌

明朝经历的小冰河期,是千年以来最冷的时候。单纯的冷,倒不碍事,但它引起了很剧烈的气候变化。靠天吃饭的,明朝百姓常常是颗粒无收。

中后期,旱灾是连年发生,同时还伴随着鼠疫。水旱灾害引起的大饥荒,明朝救治不力所以很多人死亡,又因此引发瘟疫。

1.环环相扣,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发生了自然灾害以后,那些昏聩无能的皇帝们,把救灾之事托付给身边的奸佞小人。他们平日里就是压榨百姓之人,即使灾年,也不会有丝毫怜悯之心。就算是赈济粮,他们也会从中分一杯羹,而且想方设法的套取更多的利益。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皇帝荒淫无度,身边招徕的自然也不会是什么清白忠臣。让这些人去救灾,那倒还不如不救。所以,灾害是越救越厉害。魏忠贤等人早已把国库掏空,崇祯上位以后要忙着应对北方的满洲还要不遗余力的抗灾。

所以,他决定裁撤公务员,其中有一个叫李自成的小吏,因为失去了工作,所以选择谋反。他的那群散兵游勇,竟然能够一路打到北京。这个眼光狭隘之人,竟然也能成为皇帝。但他自身能力不足,最后还是把江山让给了他人。

2.死不足惜,帝制的最终命运

先是皇帝无能,导致了身边充满着奸佞小人。而这些人,不断的掏空国家,使得哀鸿遍野。接着就是不断爆发的水旱灾害,导致颗粒无收。无能皇帝和奸诈官员们去救济百姓,那自然是没有什么好的结果。所以,这是环环相扣的。

有人说"清朝误国三百年",直到如今还在怀念他"天子守国门"的大明,还在为那个王朝追悼。可是,不论清朝还是明朝,他们的性质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同。人家守的国门,是人家自己的江山,而不是百姓生活着的土地。

归根结底,皇帝和官员们的权力都得不到有效的节制,甚至说根本是没有节制。他们就会膨胀,就会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

即使是明君在位,那些地方上的贪官,他仍然是鞭长莫及。那些人贪赃枉法,无恶不作,仗着自己是皇权的延伸,在辖区内作威作福,自觉高人一等。

所以,明朝的衰弱完全是它咎由自取。人无完人,即使是在仁慈的帝王,终究也有犯错误的那一天。而这个后果,只能是臣子百姓承担。

结语:

像克扣军饷,白银外流还有卖官鬻爵这种事情,都可以算作是压倒明朝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手中掌握权力的人,能力不行。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想把国家往正路上领。尤其是官员们,都想趁着在其位的机会,大捞一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1
因为明朝的皇帝大多不理朝政,仗着自己是皇帝为所欲为,是国家的不幸。
第2个回答  2020-11-04
因为主要是内部矛盾的问题,虽然天子守国门,但是,王朝的腐败是由内而外的,更迭也难所避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