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屈原诗中的艾萧与椒兰分别指哪两类人,采用的什么表现手法

如题所述

“艾萧”即艾蒿,臭草,比喻奸佞小人。

“椒兰”指申椒和兰草,皆为芳香植物,比喻贤德之士。

采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

出自——毛泽东《七绝·屈原》。

原文: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译文:屈原当时写下离骚,手中没有刀却发挥了战斗作用。奸佞小人多贤德之士少,悲愤和绝望投入汩罗江。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屈原是毛泽东非常喜爱的诗人之一,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也是毛泽东终身最爱读的书籍之一。他在第一师范读书时的笔记《讲堂录》曾经工工整整地抄录了《离骚》全文,晚年更是将《离骚》置于床头。这首诗是他1961年读完《楚辞》时所作。

2,作品赏析

这首诗毛泽东写于1962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词的开山鼻祖。屈原的爱国精神千百年来鼓舞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仁人志士。

毛泽东在此诗中高度赞扬屈原的爱国精神,把屈原的才华、当时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愤、绝望中的心境精炼和巧妙地作了艺术再现。全诗语言精练简洁,笔锋犀利,比喻浅显明白,诗意深邃。 

诗人生前特别爱读《离骚》,曾多次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收集各种版本的《楚辞》和屈原著作。

诗人运用诗句的艺术魅力,同情屈原的遭遇,诉说屈原能赋骚是因为手中有一支战斗之笔,用来捍卫自己和国家,同时歌颂了屈原强国抱负,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不屈服于恶势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无畏的形象。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直接称颂屈原的人品和诗品。屈原倾其一生的心血所作的《离骚》,是一部自传体的政治抒情诗,他集中反映了屈原悲怆的人生轨迹,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嫉恶如仇的态度,痛斥了楚怀王身边那些奸佞小人,表达了高尚的人格理想。

毛泽东非常喜欢屈原的才华和他的战斗勇气,所以诗句以咏屈子起兴,称屈原手中握有杀人刀。既用它书写和捍卫自己的爱国思想、强国抱负、忧民感情和高尚人格,还用它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这是对屈原所处的环境的描述,抨击了贵族统治的黑暗与腐朽,并且对屈原以死抗争的不屈精神给以肯定。

在毛泽东笔下,屈原已经不是令人悲悯的绝望诗人,而是一个坚强勇猛的战士,是一个坚守正道忠贞,不屈服于恶势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无畏的形象,从而从政治的高度对屈原的性格进行了深层的挖掘。既暗含了对屈原的赞美之意,又暗含了对屈原的凭吊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1

艾萧,即艾蒿,臭草,出自《离骚》。这里比喻奸佞小人。椒兰,申椒和兰草,皆为芳香植物,出自《离骚》。这里比喻贤德之士。采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

原文:

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

一跃冲向万里涛。

译文:

屈原当时写下离骚,手中没有刀却发挥了战斗作用。奸佞小人多贤德之士少,悲愤和绝望投入汩罗江。

扩展资料:

诗人非常喜欢屈原的才华和他的战斗勇气,所以诗句以咏屈子起兴,称屈原手中握有杀人刀。既用它书写和捍卫自己的爱国思想、强国抱负、忧民感情和高尚人格,还用它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这是对屈原所处的环境的描述,抨击了贵族统治的黑暗与腐朽,并且对屈原以死抗争的不屈精神给以肯定。在毛泽东笔下,屈原已经不是令人悲悯的绝望诗人,而是一个坚强勇猛的战士,是一个坚守正道忠贞,不屈服于恶势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无畏的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绝·屈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毛泽东屈原诗中的艾萧与椒兰的意思有不同说法,采用借代的表现手法。

      一种理解是:

     “艾萧”指楚国的奸佞小人,“椒兰”为贤良之士,是奸佞小人与贤良之士的斗争,屈原在斗争中失败,因而自沉汨罗江了结终身。

      第二种理解:

     艾萧,此指停止反秦,与秦和亲共处,亦指唯恐得罪秦国之人。“椒兰”,指军队和武器,亦指能作战抗敌的人。

      艾,停止也。《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未艾。”《左传·哀》二年:“虽克郑,犹有知在,忧未艾也。”萧,通“肃”,敬也。为谨小慎微。艾萧,此指停止反秦,与秦和亲共处,亦指唯恐得罪秦国之人。这种亲秦的人太多危及了楚国的安危。椒,军队。《诗·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取其多意。椒,通“叔”,《尔雅·释亲》:“夫之弟为叔”。“叔”均为年青力壮之人。“叔”,写作“椒”,即众多的年轻力壮之人聚集在一起,实际上是指军队。兰,兵器,武力。《管子·小匡》:“轻罪入兰盾、革合革、二戟。”《注》:“兰,即所谓兰锜。”《文选·西京赋》:“武库禁兵”,设在兰锜。”《注》:“刘逵《魏都赋》注曰:受他兵曰兰,受弩曰锜。”“椒兰”,指军队和武器,亦指能作战抗敌的人。处于危亡时的国家,更需要军队来克敌卫国,但在楚国晚期,奋起抗秦的军队太少了,唯屈原的队伍主动出击于沅湘洞庭一带,可见屈原当时的处境是何等困难,因此,毛泽东赞颂屈原“一跃冲向万里涛”的战斗行动,是力挽危亡于既倒,义无反顾的壮举。笔者这样的释意,似比编注者的注释意义深刻得多,也更符合毛泽东1961年内忧外患的处境。作者此诗,是借咏唱屈原来抒发自己当时面对的急剧变幻的世界风云,国际上大分化、大改组,帝修反甚嚣尘上掀起股股反华浊流;国内又连续遭受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等情形的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斗争精神。

七绝 屈原 1961年秋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第3个回答  2011-01-20
艾萧指小人
椒兰指君子
用的比喻的手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5-30
艾萧指小人
椒兰指君子
用的比喻的手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