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比《白鹿原》与《平凡的世界》

如题所述

1、《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它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以前的革命现实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强调政治观念,要求比生活更为集中、更为突出地反映所谓“生活本质”,在人物塑造上有类型化和两极化倾向。这样往往偏离生活的常态,从而陷入政治图解式的叙述。

而《白鹿原》力图展示生活原生态,揭示出纷繁社会中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规律,它通过设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把具体的人物命运和宏大的历史进程连结起来,从而使历史呈现出某种浑沌的状态,具有了生命的灵气。

在具体的创作中,陈忠实大量借鉴了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识、性本能等现代主义手法,从而使情节愈显曲折,突出了人物命运的不可臆测。

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国传统农村的直观思维中也可以找到根源,农村中那种融主观和客观、生与死于一体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论世界观,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温床。

2、《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给中国文学创造的神话,不仅是一个呈现在眼前的小说世界,以及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我们中间,而且还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人生格局就此改变:空阔、宽容、坚硬、柔软、写实,这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

《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最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

扩展资料:

《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

与《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描写苦难的新时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难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的作家却并不多,路遥当属其中之一。

这部小说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

其中,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

《白鹿原》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曾流行一时的“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强调“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现实的“原生态”,将“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达到了“毛茸茸”的程度。

《白鹿原》虽然没去图解历史,注重原生态的生活和细节真实,但它并不是纯粹客观地还原生活,而是力图通过各种势力在原上的冲突和发展,揭示出传统文化的命运走向。

陈忠实也并没有坚持“零度情感”,而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鹿原》

百度百科—《平凡的世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白鹿原》与《平凡的世界》的比较:
陕西省是出大作家的地方,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都属陕西作家群,都有大作获得茅盾文学奖。但是,三人还是有区别的,我觉得,贾平凹更有才气,陈忠实更忠实于生活的现状,路遥更听党的话。
最近火爆的电影《白鹿原》就是陈忠实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为什么一部大作在问世二十年后才被改编成电影?《白鹿原》究竟为什么被官方所限制?
土地、挣扎、生存、奋斗、伤害、政治、苦难、情欲。。。。。《白鹿原》注定与这些沉重、宏大且充满象征意义的词语相关,很少有一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能像《白鹿原》一样,一经问世就能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如此大的争论,如此长久的热议。《白鹿原》中的故事描述了一个巨变时代下的中国,而《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上映的二十年,恰逢中国又一次转型。为什么这么难问世呢?小说因意识形态倾向与大胆的性描写而引发争议,当年评选茅盾文学奖时,要不是评委会主任陈涌力挺此小说,也不可能评上它。中国是一个受意识形态控制的国家,文学作品作为上层建筑不能不被控制。现在已经思想解放了很多,如果拿到文革或文革前,这些大作都要被批判的,还想评奖?
《平凡的世界》相比来说,我觉得更平淡些,有如一个好学生,不越雷池一步。当然,那个时代是单纯且怀揣梦想的,读者与作者都是如此。如果在今天,《平凡的世界》就没有那么火爆。
文学是要有创新精神的,要有震撼力的,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所谓“经典”就是传世之作,人民永远喜欢它。文学不应该是光为政治服务的,而应该是给人以警示、启发、振奋精神的,它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果一味附庸于政治,到时随着领导人的变更,它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
真、善、美,永远是人们追求的境界,真是第一位的。《平凡的世界》相比而言,并没有客观地写我们熟悉的世界,但我们都愿意相信,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也许这就是路遥的过人之处。但揭开面纱我们发现,因为这个世界太完美了,所以作品就不完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