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h2g型护卫舰的特点

如题所述

在1974年设计053H2G型护卫舰时,其满载排水量为1661.5吨。随后,新型全封闭艏楼的“江卫”Ⅰ型护卫舰因结构增重,标准排水量增至1960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和改善了适航性,使得满载排水量增至2250吨,成为中国第一种满载排水量超过2000吨的护卫舰。
053H2G型护卫舰的设计逐渐摆脱了中国系列护卫舰上的苏式舰艇设计风格,更接近欧洲的线型。其长宽比大约为8.2,低于其他国家的护卫舰,采用丰满的水线面和外飘的舰首和方楔形尾,这种线型船体能够提供较好的抗纵摇能力,在高海况航行时不至于埋首过深。同时,尾部有较大浮力用来平衡大型球鼻首声呐造成的向前纵倾。
“江卫”Ⅰ型护卫舰上安装有大型声呐,具有较强的反潜能力。其水线面附近线型非常接近“江湖”Ⅲ型,不过外飘的舰首使舱室面积有所增加。舱室增加的面积很多时候是用于安排被主要设备排挤的设备或装置,“江卫I”级也是如此,增加的改进型舰空导弹和作战指挥系统等主要相关设备主要集中在舰桥以及首楼舱室之中。
在80年代初设计“江湖”Ⅲ护卫舰时,曾经加大了舰桥以增加安装设备空间,而“江卫”Ⅰ型设备较“江湖”Ⅲ增加很多,由于改进型舰空导弹发射装置非常笨重且体积庞大,只能截去首楼前部,将其布置在主炮后部的主甲板上占据了原来舱室空间。此外,首楼前部顶上的2门双联装自动37毫米舰炮供弹室和驱动机构占据空间较“江湖”Ⅲ上37毫米舰炮多,导致“江卫”级首楼舱室可用空间较“江湖”Ⅲ减少很多。
“江卫”Ⅰ型将舰桥尺寸加大,弥补首楼空间的减少。舰桥前部采用了类似英国21型护卫舰那样的圆弧造型,据称是为减小对雷达的有效反射面积。舰桥因为安排改进型导弹而被迫后移,导致舰桥到直升机库间的空间缩小近一半,反舰导弹只能横向布置。
1984年中国海军改装了1艘“江湖”I型护卫舰,去掉了后部的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和火炮改装为直升机机库,试验满载排水量2000吨级护卫舰上配备直升机的可行性。这次改装的经验是直升机机库过高,使该护卫舰稳性降低。舰艇改进后进一步完善了系统,却降低了高海况作战能力,因此这种改进没有继续进行。
设计“江卫”Ⅰ型,直升机库甲板被降低安排到了主甲板后段,作为主甲板的一部分,因此稳性较以前的“江湖”改型有很大的改善。“江湖”改之所以在主甲板后段上再搭建直升机起降甲板,主要原因是保留后甲板反潜作业平台,便于安装设备和武器。“江卫”Ⅰ型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但在直升机甲板下重新开设了开放的下甲板尾部平台,以便用来布置反潜设备和武器。
护卫舰即便上浪也并不影响反潜和靠近水面的作业。053H2G型舰体有较宽的水线面,宽方艉,舰艏折角,水线以上舰体外飘,低长宽比(8.2),舷边圆弧过渡;长艏楼,全封闭中央桥楼,钢质舰体,铝合金圆弧形上层建筑,其侧壁内倾。主桅杆为塔式桅和桁格桅混合结构。
该型舰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建造工艺的改进。在此之前中国建造的海军舰艇舷边钢板和甲板都是直角搭口后进行焊接,“江卫”Ⅰ型上则首次采用了圆弧过渡。直角搭口虽然简单,但垂直的边板钢板需要高出甲板钢板以保证焊接面足够大,通常高出甲板的边板会阻挡甲板排水,以及产生无数类似角反射器的雷达信号。
冷战结束前欧洲护卫舰多数采用全柴油机动力,其原因是欧洲海军主要遂行近海作战任务,作战对象首先是苏联海军潜艇,其次是水面舰艇。反潜作战要求中低航速,便于使用声呐系统,因此反潜护卫舰多数情况下是经济航速巡航。
70年代设计建造的护卫舰已经全部配备了舰载直升机,遂行反潜作战时构成以直升机高速大航程和护卫舰低速安静搜索的体系。常规潜艇水下航速通常只在20节左右,在此航速下噪声很大,而低速和极低速航行时,噪声很小难以发现,核动力潜艇水下航速虽然可以达到30至35节,噪声极大,容易暴露位置。
因此潜艇高速航行不仅能被护卫舰或直升机在远距离上探测定位,也将很快被舰载直升机追上,最终被迫终止高速航行,转而进行静默坐底或极低速机动。基于这种思想,西方认为护卫舰无需追求高航速。
此外,70年代之前多数燃气轮机无论油耗和可靠性都不及柴油机,因此当时护卫舰大量采用柴油机,只有美国海军护卫舰在采用燃气轮机。1982年“江湖”Ⅲ型护卫舰设计时采用了刚刚鉴定的新型柴油机作为动力,改进的“江卫”Ⅰ型上依旧采用燃-燃并车动力,总持续功率为24000马力,并大量采用国产装备。
80年代设计建造的护卫舰开始采用燃柴联合动力,部分采用全燃动力。这其实是燃气轮机进步所至。美国海军大量装备的舰用LM2500燃气轮机平均油耗已经降到了单位马力每小时耗油170克,而输出功率相当的高速柴油机为155至190克。实际上国产柴油机油耗可能高于LM2500燃气轮机。
“江卫”Ⅰ型柴-柴联合动力系统虽然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但绝非先进水平,对于当时的中国海军来说适用和来源稳定才是最重要的。柴油机的缺点是振动和中低频噪声难以消除,容易成为潜艇探测系统的定位信号源。现代潜艇都装备有水下发射的反舰导弹,能够在舰载反潜武器射程外开火猎杀反潜舰,因此安静性不仅是潜艇的生存要素,对水面反潜舰艇同样也需要降低噪声才便于捕捉潜艇信号,以及在冲入潜艇射击近界死角前不会遭到潜艇反舰导弹突袭。
中国舰用柴油机组在安静性和油耗,以及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还需要不断改进。
对空搜索水面舰艇防空系统包括其空情探测系统和武器系统两个方面。空情探测系统主要是雷达和光电探测系统,此外电子侦察系统也是重要的对空监视警戒手段。由于对不同距离上的目标探测波段不同,因此海军舰艇通常配备不同的雷达。
“江卫”Ⅰ型的远程对空警戒雷达与苏联时期绰号“刀架”的P-8和P-10雷达非常相近,因此通常被称为“刀架”雷达。该雷达原本是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刀架”雷达的发展型号。护卫舰和驱逐舰上之所以采用该雷达是因为其天线较轻,能够安装在单薄的小直径圆柱桅杆顶端,而且鱼骨般的八木天线风阻小,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不会影响稳性。
护卫舰和驱逐舰上之所以采用该雷达是因为其天线较轻,能够安装在单薄的小直径圆柱桅杆顶端,而且鱼骨般的八木天线风阻小,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不会影响稳性。《苏联雷达装备手册》上介绍P-8“刀架”雷达对高空目标探测距离75千米,主要作为防空导弹系统的目标指示雷达。
与其类似的517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达到了100千米左右。该雷达最早出现在70年代末期的051型驱逐舰上,用来替代原设计中相对笨重的雷达。80年代中国开始用微处理器改进雷达信号处理分系统,据称该型雷达也在改进之中。从新型驱逐舰依旧配备该型雷达情况判断,这种雷达可能还在不断改进,以适应21世纪的作战需要。
90年代以来中国陆基和舰基雷达系统技术有飞跃性提高,尤其是对UHF和VHF波段雷达的国际技术合作的开展,使得貌似老式P-10“刀架”雷达的517雷达具备了更强大的探测和抗干扰能力。据俄罗斯《ARMS》杂志报道,中国继续在新型舰艇上配备该型雷达不仅仅是满足于其性能的提高,而是出于反隐身飞行器的需要。
美国《信号》杂志评论中国海军将雷达隐身飞行器视为主要威胁,在今后的新型舰艇上也会继续配备VHF和UHF波段的米波雷达。中国没有隐身飞行器作为研究雷达反隐身试验的样本,探测隐身目标的效果如何是一个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