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分析声画对位的艺术性

如题所述

新闻类电视节目的节目形态分为短新闻、深度报道、电视新闻评论三种。它们分别在节目编排和策划上有着各自的要求。短新闻(news),即是短和新的特点,强调新闻的时效性。短新闻因其本身在节目长度上就很短,就需要发挥其迅速、广泛、简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或是几句话简明扼要的把最新发生的事件说得清楚明白。电视新闻评论(scoop)需要幕后有强大的专家系统以维持其评论的前瞻性和深刻性。

然而深度报道(probe)与前二者有着不同的要求。目前媒体的深度报道多集中于这几个方面:在思想上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比短新闻更长更详尽的报道和解释性报道。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文体广泛地见诸于媒体,特别是在新闻电视节目中。一个做深度报道的记者,必须明确知道我能去哪里探究到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事件发生的经过,事件所涉及到的人物等。记者要深入调查采访,全面分析问题,提出独特见解,使节目能够引起社会反响。除此之外,记者还需要对事件、对社会有宏观的把握。由于在篇幅上有较大自由度,因此可以对事件的细节、经过进行详尽的报道,还能通过反映事件的经过,交代背景,来揭示新闻表象后的实质,甚至探寻事件发展的趋向。

做任何电视节目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特别是在电视新闻的采访第一现场。电视摄像要紧紧跟着电视编导,抓拍好典型镜头。例如,现在需要拍一个会议的现场。作为电视摄像就需要拍会议的现场,拍会议的标语,拍大会的主席台,拍会议的主要材料等。什么时候扫大全景,什么时候给特写镜头,都需要有宏观的把握。回去之后将这些采访元素串联起来就是一篇会议报道。

下面列举两段新闻深度报道案例,简要分析其中所运用的叙事手段和拍摄手法。

我们虽然说,短新闻、深度报道和电视新闻评论是三种不同的节目形态,但是这三者在深层次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2002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一期节目——《防疫风波》。这期节目便是由前几日的一则短新闻开始的。在前几日新闻里报道了,黑龙江省密山市发生了学生接种乙脑疫苗大范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于是,节目组根据这条新闻线索派出摄制组跟踪事情的进展,从这则短新闻背后的神秘继续深层次的挖掘其背后的事件的多方元素,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展现。在这则深度报道中,记者运用了纪实性的长镜头进行了叙事分析。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甚至一个段落。在长镜头的叙事中,记者以观察者的视角和姿态出现,保持冷静、客观,使之更接近于生活的原生态。这时候的镜头就是记者的眼睛,也是观众的眼睛。镜头所扫过的景象以原始的状态呈现在观众的眼前。镜头扫过了躺在医院病床上的孩子,病房里挤满了守护生病孩子的家人,其中有年轻的父母,也有上年纪的爷爷奶奶。记者采访了病床上的一位学生,询问她是如何感觉到身体不适的。采访了焦灼不安的孩子母亲,得知现在没有对症的药物治疗。镜头还扫过了一位在病床上疼痛呻吟的学生。镜头从一开始拍摄出现不良反应病床上的学生,到个案学生,再到学生母亲。镜头范围在缩小,采访对象也在不断地变化。记者又采访了刘重阳,这位实验中学最早有疫苗反应的学生。获知学生这次注射发生反应的是乙脑疫苗,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了头晕、呕吐、全身乏力、高烧的反应,而且这次是学校组织的集体注射,每位学生都要接种的这一情况。在接下来的镜头中,记者把摄像机又对准了该市卫生局局长和该市主管科教文卫事业的副市长,请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件事情的了解调查的情况。可以说,对整件事情负主要责任的密山市防保站站长的采访是挖掘到了事件背后的新闻。由于去年密山地区发生了脑炎的流行,今年防保站对全县小学校学生进行了这次乙脑疫苗的接种。记者在走访疾控中心后,证实去年密山确实是脑炎高发区,但是实际上只是病毒性脑炎的流行传播,并不是乙脑。在医学上,病毒性脑炎和乙脑是又有区别的。防保站在只是听说脑炎流行的基础上,并没有严格调查属哪种脑炎传播,没有报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就擅自购进乙脑疫苗,将其列为计划疫苗,直接告知当地教育局要求学生集体接种,才出现了这次疫苗风波。长镜头的叙事可以说是一种偏重摄影的叙事,通过变化拍摄角度和调整景别的距离,用一个长镜头来完成整个事件的叙事任务,因此许多思想观念的表达都在连续的摄影中构思并完成了。长镜头之中的每个镜头就是一个段落,一个有生命的完整的整体。这则报道中,镜头扫过的大全景是一个段落,对学生刘重阳的采访是一个段落,走访疾控中心是一个整体,采访防保站站长也是也一个整体。在这一个个的段落中,不仅有情节的发展、节奏的变化,还有一种内在的意义。

在许多优秀的国际新闻里,常常可以看到记者跟随当事者行动时的画面,一气呵成的长镜头画面,有时摇摇晃晃,构图也无章法,但正是这些不稳定、不完美的图像,把观众带到了事件发生的现场,从而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现场感,提高了新闻的可信性。

新闻类深度报道也可以通过声画对位的处理很好的将画面的访谈做得很好看。《新闻调查》的另一期节目——《命运的琴弦》,这是一期当事人和主持人面对面的访谈节目。主人公,宋飞,中国音乐学院教师,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在当年的二胡招考中担任评委。她披露了当年中国音乐学院二胡招考存在舞弊作假的事实。记者在与宋飞的交谈中,了解到一些原本在考场上发挥的很出色的学生,并没有能够进入复试;而某些在考试中有明显失误,本该被淘汰的学生却拿到了有资格参加文化考试的准考证。在访谈中,分别插入了两位本该进入复试学生的现场拉弹二胡的画面。宋飞告诉记者,其实从去年的招考中她就隐约发现考试存在黑幕,今年她不再愿意看到再有学生成为“牺牲品”,所以她在现场偷偷的带进了数码摄像机。画面这时又一次切换到当时现场的实时情景在线上,是两人学生当时的演奏画面,其中的一位有明显的失误,而另一位发挥得很出色,几乎再弹奏上没有任何瑕疵。但结果却是背道而驰的。

在深度报道的访谈节目中,以声画对位的方式,运用声音的不同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共同的主题。这样的情景在线,表现了孩子正在拉奏的画面,让过程鲜明了许多,使声画二者互为补充,给人以视听结合的感受,使内容的表达更真实,更易于受众接受。

电视新闻中也有许多声画对位的结构形式,有些新闻报道,记者来不及赶到拍摄现场,或无法捕捉到可视的画面,这时也只能采用声画对位的形式,以有关的画面与解说结合,观众是完全可以理解并接受的。就如《命运的琴弦》中,在没有事件现场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创作者不仅用大量同期声采访进行事件回顾,而且用与该事件有关的画面配以报道事件的经过,加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揭示了报道的思想内涵。采用声画对位的手法,弥补了画面表现的不足。
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趋向求真求实,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组合上要求具有高度再现真实的能力。因而在当今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节目主创人员注重了长镜头和声画对位的艺术性创作力,同时也力求通过声画关系来给观众以真实具体的感受。是独具匠心地考虑用图像的丰富含义使屏幕形象更具内在表现力,这将是电视新闻类节目创作不断探索的新方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