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幽默的写作风格(举例)

如题所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曾引用萨克莱的一句话:“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你的恨恶不实在,假装,作伪——你的同情与弱者,穷者,被压迫者,不快乐者。”

老舍也明确表示:“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因此老舍的幽默并不只是为取笑或调侃,其中包含着他的处事哲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首先,对穷苦百姓命运的关注与同情是老舍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扩展资料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老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05
  老舍先生有一个短篇小说叫《一天》,讲述了主人公“我”的一天被别人侵占的过程,就事件本身而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繁琐到不能在繁琐。可是由老舍笔下,先是交代“我”吃完晚饭,吃了两个梨帮助消化,接着展开情节:“吃完梨,老牛同着新近结婚的夫人来了。”⑤老舍写到这儿并不急于说明二人来的目的,而是转笔介绍老牛的特点:“老牛的好处是天生的没心没肺,他能不管你多么忙也不管你的脸长到什么尺寸,他要是谈起来,便把时间观念忘掉。”⑤本以为接下来介绍牛夫人就不一样了,可是:“牛夫人的好处,恰巧和老牛一样,是天生来的没心没肺。”⑤让读者可以体会到当时“我”的心境是多么烦闷又不能明说。于是:“看我的稿纸,打假造的哈欠,造谣言说要去看朋友,叫老田上钟弦,问他们什么安寝,顺手看看手表”, ⑤这些都是暗示客人该走了,但结果是:“老牛和牛夫人决定开了谁是更没心没肺。十点钟了,两位连半点要走的意思都没有。”⑤这样的情节节奏安排让我们在感受到“我”的苦恼和老牛夫妇的烦人的同时,也体会到由这样的情节矛盾冲突所产生的乐趣。

  《开市大吉》写几个江湖医生合伙开办医院,不择手段地欺骗病人。小说在情节结构上可谓是幽默独到之极。首先,他们合伙开办医院,而医院的所有医生和工作人员由他们几个全包了,他们几个并不具备行医资格。丝毫不懂医术的王太太作为产科大夫只是因为她“对于生产的经验她有一些,因为她自己生过两个小孩。”①为了能在替“大众”看病的同时也吸引“二众”,多敲诈一笔,“老王出了主意:明天包一辆能驶的汽车,我们轮流的跑几趟,把二姥姥接来也好,把三舅母装来也行。一到门口看护赶紧往里搀,接上这么三四十趟,四邻的人们当然得佩服我们。”①这种“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的假象就像是今天各个商家的促销广告,不过,准确的说应该是虚张声势。当然,还有比这更厉害的,一位军官来看病,医院硬是给人家“诊断”出花柳来,打了一针还不够,一口气打了几针,最为关键的是:打针用的药物——“香片茶加了点盐” ①。军官被愚弄之后反而“还舍不得走”,对于老王他们的建议“非常赞同”,这就等同于挨了别人打之后还付给对方医药费,嘴里还要不停地说谢谢。当这位被愚弄的军官走后,来了四个丫环和一个老太太要住特别病房,“我”为了把“没有特别房间”这一事实转变成“有特别房间但已经注满”的情况,“我指着转运公司的楼房说,‘那边的特别室已经注满了。’①”这种张冠李戴的能力可以用厚颜无耻来形容,可是后面还有更让人忍俊不止的,本来胃病患者不能吃硬的东西,东生医院的做法是正确的,可老太太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骂“东生医院那群大夫,简直的不是人!”①接下来还听从这群江湖骗子的建议,包下小院,请了厨子。这一个接一个令人捧腹大笑的情节让读者应接不暇,从头至尾都能感受到老舍先生的幽默所在。

  此外,像《马裤先生》,用漫画式的笔法突出市侩者的丑态。篇幅短小,可经马裤先生喊出的“茶房”一词达25个。整个小说是围绕马裤先生叫茶房展开的。尽管是不断的重复,可是每一次的重复都伴随着情节的变化发展,甚至矛盾的激化也是由“茶房”一词造成的。例如其中一个片段:马裤先生叫了声“茶房”——“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马裤先生又叫了一声“茶房”——“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再叫一声“茶房”——“我直怕茶房的眉毛脱净!”②[5]经过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马裤先生的市侩嘴脸显露无疑,读者通过这种看似简单重复,实则逐步深入的情节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五、幽默中蕴含严肃主题

  矛盾曾说:“在老舍先生嬉笑怒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到了他对于生活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于祖国的热爱和热望。”③纵观老舍的小说创作,除了早期一些作品幽默的形态较为单纯之外,他的幽默保持了创作的严肃。

  (一)幽默中饱含同情与悲悯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曾引用萨克莱的一句话:“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你的恨恶不实在,假装,作伪——你的同情与弱者,穷者,被压迫者,不快乐者。”④老舍也明确表示:“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④因此老舍的幽默并不只是为取笑或调侃,其中包含着他的处事哲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首先,对穷苦百姓命运的关注与同情是老舍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骆驼祥子》被老舍称为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小说真实地描写了城市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人生,老舍对小说中的祥子、小福子、老马和小马这些生活在城市最低层的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前面曾谈到,小说中也有许多幽默的因素,如口语化的语言:“哼,你这个傻小子。你个傻骆驼!地道窝窝头脑袋!受苦的命!”①让读者觉得祥子有点傻气,想笑但又特别同情祥子。小说中,祥子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打工挣钱的青年,他凭着自己年轻力壮又能吃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他向人力车厂租车拉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但这个普通的愿望却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实现。好不容易拉上自己的车,又遇上军阀抢车,自己也被抓了去,当他逃回来之后,一切又重头开始,愿望依然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当祥子攒够钱的时候,钱又被侦探骗了去。落魄无奈的祥子被逼娶了车厂主的女儿虎妞,一个比自己大十五岁的老姑娘。老舍将新婚后的祥子比喻成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兔子:“他想不起哭,他想不起笑,他的大手大脚在小而暖的屋中活动着,象小笼里一只兔子,眼睛红红的看着外边,看着里边,空有能飞跑的腿,跑不出去!”①极其生动的描绘出祥子渴望出去劳动但又被虎妞困住的无奈,读者在对这一比喻感到好笑的同时更多的想到了祥子的不幸。这种浓重地悲剧色彩让读者啼笑皆非。在虎妞的帮助下,祥子又拥有了一辆车,可是好景不常,虎妞难产而死,为了料理后事,祥子卖掉了车子,一切又回到原始状态,只不过经过这一次的打击,祥子已不再是从前那个充满希望,富有朝气的祥子了。虎妞死后,祥子被夏太太再次引诱而染上疾病,加上自己一直暗恋着的小福子在痛苦中死去,祥子的生命里已经看不到一丝希望,他被社会无情地抛弃,他只能在别人的社会里游离、堕落······

  这是一个社会悲剧,饱含辛酸,也饱含老舍先生对像祥子一样生活在社会低层受尽压迫的苦难大众的深切关注与同情,如同小说中写到:“穷人的命,他似乎看明白了,是枣核两头尖: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了老了能不饿死,很难;只有中间的一段,年轻力壮,不怕饥饱劳碌,还能像个人似的,在这一段里,该快活快活的时候还不敢去干,地道的傻子;过了这村便没有这店!”①即使有读者读到这个地方要笑,恐怕也是含泪的笑了。

  除《骆驼祥子》外,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品还有很多,如:中篇小说《月牙儿》描写的是一对母女沦为暗娼的悲惨遭遇,女主人公年幼丧父,母亲在走投无路之下只能靠卖淫维持自己的生计。女儿为了走一条与母亲不同的路,在命运的漩涡中不停地抗争,可是生活就像夜空中的月牙儿一样叫人寒冷,一切的理想都必须在求生的本能前却步,如果不能活命,一切都免谈,她再也不必“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②她走上了曾经母亲走过的道路,此刻她理解了母亲,也清醒地认识到: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业的!“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是无情的!”②]小说为了形容母女生活的拮据,用了一句:“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②读者读到这儿不免会觉得有幽默的成分,但仔细体味,可见她们生活的艰辛,同情和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另一部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里的“我”,也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为着生活而疲于奔命,虽然当个巡警听起来还挺威风,不过也是和祥子一类的车夫,同样受尽社会种种压迫。正如作品中写到:“巡警和洋车是大城里头给苦人们安好的两条火车道。大字不识而什么手艺也没有的,只好去拉车。”“识几个字而好体面的,有手艺而挣不上饭的,只好去当巡警······”③[6]虽然“我”是一个读过书的人,也学过手艺,为人老实、勤恳,可终究免不了受社会的愚弄。他“这一大堆资格,一共值六块钱!”“六块钱饷粮,扣去三块半钱的伙食,还得扣去什么人情公议儿,净剩也就是两块上下钱吧。”①可“就凭那两块大洋,谁也不许生病,不许生小孩,不许吸烟,不许吃点零碎东西;连这么着,月月还不够嚼谷。”①“我”挣扎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什么也没有,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差事不是给本事预备着的” ①。当然,小说中也有许多幽默性描写,如:“他的脸整象个早年间人们操的铁球,黑,可是非常的亮;黑,可是光润;黑,可是油光水滑的可爱。当他喝下两盅酒,或发热的时候,脸上红起来,就好象落太阳时的一些黑云,黑里透出一些红光。”①老舍把人物的憨傻的外貌精妙地描写出来,让读者在笑中去体会。老舍先生正是用白描的手法,借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巡警之口,既不缺乏幽默,又让读者体会到人生的艰辛和无奈,真是“含泪的笑”了。

  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丧失的关注是老舍小说又一个重要主题。

  老舍曾在《灵的文学与佛教》中谈到:“中国是礼乐之邦,但至今已不保存,现在社会上的人,既不讲礼,又不谈乐······”“佛教虽给人世间的一种崇敬和人世间不分开,但事实上我国的人民仍都是善恶不辩,是非不明,天天在造恶,天天在做坏事!”②正是由于时代的影响,老舍先生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人民精神状态,文化意识形态的关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17
《老舍幽默诗文集》
老舍幽默诗文集》中的作品是从《老舍文集》中挑选的,有短篇小说、诗、散文、杂文、书信、创作经验与文论,共一百六十一篇。除了几篇短篇小说是想象虚拟的以外,其余的短文、小诗,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都是老舍对当时社会时事,人事和自己处境的有感而发,写出真实生活中的幽默,写出老舍和平常人一样的可笑心态,使人感到可乐,亲切.

凡是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刻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则须有思想性艺术性。所谓幽默感就是看出事物的可笑之处,而用可笑的话,来解释它,或用幽默的办法解决问题。幽默作家的幽默感,使他既不饶恕坏人坏事,同时他的心地是宽大爽朗,会体谅人的。假若他自己有短处,他也会幽默地说出来,决不偏袒自己。

老舍写作幽默诗文,正当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时期。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党不抵抗主义以及“攘外必先安内”的罪恶政策,成了他这一个时期不少作品的主题。他在《猫城记》中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曾经发出了无情的诅咒,并痛苦而又热切地呼唤着祖国的再生;在《幽默诗文集》中,我们看到他把忧心如焚的情怀深隐在俏皮的笔墨之后,把愤怒的谴责包含在机智的讽刺和谐谑之中。形式上有变化,而深潜的感情和针砭的内容一仍其旧。这是不难理解的。幽默文字的创作,固然有作家风格上的原因,也有政治背景上的原因。在他看来幽默并不等于“说说笑话”,而是攻战的利器
第3个回答  2016-04-26
不知道,反正很不幽默
第4个回答  2011-01-17
悠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