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的意思是人从爱欲中生出担心,又从担心中生出害怕。没有了爱,就没有担心;没有担心,就没有害怕。

出自于《佛说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这部经有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佛的语录,也就是佛所说四十二章的佛法。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部经典,实在集结得很好,充分反映了佛说法的全部过程。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从小乘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四果开始,而至申述“念等本空”:“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言语道断,非物所拘”;

强调“真假并观”:“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以及“无著得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进而阐明中道要义:“处中得道”“清净安乐”;最后则归结于佛法的根本真理:“生即有灭”以及“达世如幻”。通过有生有灭如幻如化的相对真理,而达到真实不虚、如如不动,乃至动静一体的大乘绝对真理。

自觉和凡夫是不同的,凡夫是不觉。二乘人他能自觉,自己觉悟了,所以和凡夫不同。二乘人虽然能自觉,而没有觉他,你若再能觉他,这又和二乘人不同,这就是菩萨了。菩萨既能自觉,又能觉他;既能自利,又能利他。

他看一切众生都平等,所以他自己觉悟了,也愿意一切众生都觉悟,这叫觉他。菩萨虽然能觉他,可是没能做到觉行圆满。佛是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觉行都圆满了,因为三觉圆满,所以就成佛。“说”,这部经是佛说的。“说”的意思是悦所怀也,什么叫悦所怀呢?就是把自己心里所欢喜的事情说出来,就觉得更欢喜了。

参考资料:佛说四十二章经—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1

译文:人从爱欲中生出担心,又从担心中生出害怕。没有了爱,就没有担心;没有担心,就没有害怕。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此句话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二章'我空怖灭" ,这部经共有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佛的语录,也就是佛所说四十二章的佛法。

扩展资料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是一部既概括简短,而又十分重要的经典。有些人说,这是一部讲小乘佛法的经典。其实不然。这部经典,佛并不是在一个专门的法会上说的,而是在佛涅盘以后,由他的弟子们,把他一生所说的一些警句,择要系统编集而成。也就是宣化上人所说的:这是一部“佛的语录”。

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因此,这部经典实在既不能说单只是小乘佛法,也不能说单只是大乘佛法;而是综合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全部佛法。

译者:摄摩腾(?年—公元73年)、竺法兰(生卒年不详),皆为中天竺(古印度)人,东汉明帝时受邀来到中国,在都城洛阳长期居住,皆卒葬洛阳。

参考材料:百度百科-佛说四十二章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9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在爱的欲望里产生忧愁,从忧愁中产生恐惧,如果脱离了爱,那么何来的忧愁恐惧呢?

佛陀说:众生因为对内在的五蕴身心,以及外在的六尘境界,有种种的贪爱,所以才会产生忧愁。又因为忧愁至极,也就会有怖畏。

扩展资料:

对于外在的财、色、名、食、睡也是一样。因为爱着的缘故,就想追求。求不到时固然忧愁,但是求得时也是不安的,因为害怕失去!怕被人夺去所爱,因此忧愁怖畏之心,也就生起了。

「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如果能够离开对境界贪爱之心,则能远离忧愁怖畏,而活得自在逍遥!如《般若心经》所说: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一切的菩萨,就是因为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所以面对一切的顺、境时都无罣碍。因为无有罣碍,自然不生恐怖。无忧无畏的生命,自然能够趋向无有颠倒,究竟涅盘的佛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9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的意思是人从爱欲中生出担心,又从担心中生出害怕。没有了爱,就没有担心;没有担心,就没有害怕。

这句话出自于《佛说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这部经有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佛的语录,也就是佛所说四十二章的佛法。

《佛说四十二章经》从第二章起,有很多章节,一再强调要:“断欲绝求”、“割爱去贪”、“舍爱得道”、“财色招苦”、“色欲障道”、“欲火烧身”、“意马莫纵”、“正观敌色”、“欲火远离”、“心寂欲除”,乃至“直心出欲”。

扩展资料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出自于《我空怖灭》。

赏析:

佛说,“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因为有爱欲,就有所忧愁烦恼。从忧愁烦恼,就会生出恐怖心。“若离于爱”,若能把爱欲心断了,或转变了。“何忧何怖”,又有什么可忧愁,又有什么可以恐怖的呢?所以,忧愁恐怖就因执著放不下而来的。

我们不明白,就以为生出一念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就是心里想一下子,那没啥。”你不知道,它在内心里已经起了决定性的变化。当起了决定性的变化的时候,因缘成熟就要发生行为。发生行为了,无明就会越变越厚。无明越厚,恐怖、忧愁都生出来了,烦恼重重。为了发泄自己的烦恼又去贪欲,越贪欲越烦恼,天天恐怖,胆小怕事,甚至连夜道也不敢走。因为我的坚固,所以恐怖就生出来了。

我们人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妄认四大为自己的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己的心相,所以就执著贪恋,不愿意放下,因此就有种种的麻烦生出来;种种麻烦生出来,就有很多的忧愁烦恼,接着又生种种的恐怖。

世间人都讲爱,“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等等,在社会上虽然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但是终归还没有离开这个。我们需要的是慈悲,是布施,所以我们不建立在人那种爱欲的基础之上,要建立在无我的基础上,那才能更真实,才是真正的慈悲。

人要是建在爱的基础上,你必然就要有忧愁、有恐怖的。因为法的本体是空相,你离开了这个,反而生出了种种的想法,这种妄想必然越发展越厉害。特别是淫欲的爱,那越发展越厉害,只能是无明转厚,无明越发展它越厚。

参考资料:佛说第四十二章经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这句话是佛教用用语。
怖,就是怯懦,害怕。
“人从爱欲生忧”,人的忧愁从爱欲而来。例如,很爱一个人,很在乎她/他,就会一直惦记,怕对方不再爱自己了,进而产生了忧愁。
“从忧生怖”,忧愁进而产生了怯懦和害怕。烦恼多了就会感到害怕。
“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如果放弃了情爱,烦恼和害怕又从何而来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