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当时中国在什么状态下?日本为什么会挑起七·七事变?对日本有什么好处?

对中国的历史有什么意义?除了日本还有哪些国家要侵略中国?

卢沟桥

位于广安门外丰台区,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该桥因跨越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

卢沟桥位列中国三大古代名桥之首,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两座是河北的赵州桥和泉州的洛阳桥。

历史: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经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该桥所跨越的卢沟渡口是当时进出都城的唯一门户,原有的浮桥和木桥等临时性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状况,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桥,即卢沟桥,初名广利桥。

建筑:

卢沟桥是一座有11拱的大石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度为9.3米,桥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桥墩砌筑为船型,其前有名为"斩龙剑"的分水尖,用于抵御急流。该桥的建筑设计先进,制造精良。
卢沟桥的建筑装饰亦别具特色。桥栏为高达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与栏板连接而成,每根望柱顶端都刻有一个大狮,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异、或藏或露的小狮子,于是民间便有"卢沟桥的石狮数不清"的歇后语。根据考古工作队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狮485只。

卢沟晓月--燕京八景之一

始于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说,卢沟晓月即是其中一景。
桥的东端有碑亭,石碑为清代乾隆皇帝所书,正面为"卢沟晓月",背面为卢沟桥诗。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盘踞于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要过卢沟桥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国民党二十九路军的拒绝。于是日本侵略军就大举武装进攻桥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15公里处,因横跨卢沟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1444年曾重修。由于该桥毁于洪水而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11个涵孔。桥身左右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卧伏的大小石狮约500个左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记述此桥并赞叹不已。

卢沟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畔中国守军防区内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借口失踪一名士兵,无理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防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遂向位于桥东的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攻击,并企图强夺卢沟桥。这就是“卢沟桥事变”或称“ 七·七事变”。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官兵,在日军蛮横无理的挑衅和攻击下,忍无可忍,奋起抗击,打响了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同时,抗日战争也使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今,卢沟桥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墙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卢沟桥、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已经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纪念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卢沟桥的历史
卢沟桥位于广安门外,北京西南15公里,因横跨卢沟河(今名永定河)而得名。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造拱桥。战国时期,卢沟渡口是燕蓟地区沿着大行山脉东麓通往华北平原的要津。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开始兴建石桥,至明昌三年(1192)建成,定名"广利"。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曾记述此桥赞叹不已。卢沟桥是根据永定河水流的特点设计的。桥身全部都用白石,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有11个桥拱,面宽7.5米,有栏板279块,左侧石栏雕柱140根,右侧141根,柱高1.4米,柱头均雕蹲伏的石狮。全桥的结构和桥墩、拱券的各部分,均使用腰铁固牢,用以加强石与石之间的拉联。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并且还在每个尖端安置了一根三角铁柱,以抗御春冰和洪水。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统计,望柱上有大石狮281个,小石狮211个,桥上石狮共492只,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总计石狮496个,两畔还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是乾隆所写金章宗所题"卢沟晓月"四字。碑高4.52米,宽1.27米,厚84厘米,卢沟桥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就发生在此。望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1981年建立卢沟桥史料陈列馆,1987年在桥北另建一座新公路桥。叫京石公路桥,全长1120米。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卢沟桥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

卢沟桥(Lugou Bridge) 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谜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
卢沟桥修缮

明代自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御题汉白玉碑

从1908年至1949年,卢沟桥没有大的修缮工程,仅个别地方添配了栏杆和石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卢沟桥的桥面加铺了柏油,修了桥上的碑亭、石栏及柱狮。1967年,加宽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发起保护古桥,恢复古桥原貌的活动;统筹规划,动员各界,组织修缮。工程筹资355万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栏望柱;清除了沥青,恢复了桥面;同时修缮了宛平城,复原了城楼。并全面整修桥券桥墩。还对古桥全部望柱、栏板、地袱、桥面、华表、石碑等实施部分风化及防渗漏保护措施。桥面整修时,中间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桥的原状。1997年6月,对部分被雷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修缮补救。为了保护好旧卢沟桥这座闻名中外的古桥,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兴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

桥的东头是宛平县城,这是一座建于明末拱卫京都的拱极城。1937年7月7日在这里爆发的“卢沟桥事变”,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城墙上至今还留着累累弹痕。现在,宛平县城已成为一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城内北侧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城东侧辟为“抗日战争烈士陵园”。城楼上有七七事变纪念馆和中国古桥陈列馆。
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

卢沟桥(Lugou Bridge) 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谜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
卢沟桥修缮

明代自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御题汉白玉碑

从1908年至1949年,卢沟桥没有大的修缮工程,仅个别地方添配了栏杆和石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卢沟桥的桥面加铺了柏油,修了桥上的碑亭、石栏及柱狮。1967年,加宽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发起保护古桥,恢复古桥原貌的活动;统筹规划,动员各界,组织修缮。工程筹资355万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栏望柱;清除了沥青,恢复了桥面;同时修缮了宛平城,复原了城楼。并全面整修桥券桥墩。还对古桥全部望柱、栏板、地袱、桥面、华表、石碑等实施部分风化及防渗漏保护措施。桥面整修时,中间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桥的原状。1997年6月,对部分被雷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修缮补救。为了保护好旧卢沟桥这座闻名中外的古桥,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兴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

桥的东头是宛平县城,这是一座建于明末拱卫京都的拱极城。1937年7月7日在这里爆发的“卢沟桥事变”,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城墙上至今还留着累累弹痕。现在,宛平县城已成为一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城内北侧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城东侧辟为“抗日战争烈士陵园”。城楼上有七七事变纪念馆和中国古桥陈列馆。
意、英、美、日、荷、法、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05
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这个都不知道?
当时是1937年啊,日本通过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控制朝鲜,进入中国东北,然后经过1904年日俄战争,击败了同样对于中国东北抱有野心的沙俄,再经过1931年九一八事变赶走东北军完全占领东北之后建立了伪满洲国控制东北,然后1932年33年左右进攻内蒙古等地,试图同样用类似方式蚕食中国领土,1937年时候,日本除了占领控制东北以外,还控制了内蒙古东部等地,在北京和天津驻扎有中国驻屯军,当时甚至曾经搞过华北五省自治,其实就是在日本人控制下的自治,非常险恶。
只是后来日本等不及这种蚕食了,他们在这种蚕食行动中感觉中国军队不堪一击,认为这样的侵略速度太慢,所以急于发动全面侵华,迅速将整个中国变为日本进一步争霸世界的一个基地。不过37年的事变如同九一八事变一样,基本是日本战区军队实施挑衅行动以推动日本整个战略军事行动的又一次重演,所以事变应该是偶然的,但是即使不是在宛平卢沟桥,也会在其他地方有其他事变导致全面战争。
当时基本没有其他国家要侵略中国了,其他的都是属于历史问题那种占据中国领土的问题,比如英国,比如俄国,不过除了日本没有人要全面入侵中国。
第2个回答  2011-03-05
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对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还有可能是2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无奈还击。这便掀开了日中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

曾经受到日军重创的宛平城
1937年7月7日夜10时,日军在距北平(今北京)十余公里的卢沟桥(西方称作马可波罗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进行阻挠。排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发生时间:公元1937年
事变发起者:清水节郎、一木清直等。
第3个回答  2011-03-05
背景:20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沙皇俄国,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
意义: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危机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