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写作特点

如题所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写作特点:

1、结构层次分明:

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是第三层。

2、采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

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

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

3、语言和句式的变化莫测:

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邹忌讽齐王纳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作特点
①这篇散文的巧妙的讽喻手法是一个特色。比喻说理能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国君能不能纳谏,能不能广开言路以免受蒙敝,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可能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和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是生活小事,很具体,又能引起国君的兴趣。这个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蒙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以小喻大,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②本文在语言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如第一段中的三问三答,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口吻。用语不多,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具体说来,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美于徐公,但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妾采用的也是反问语气,表现了地位低微的畏怯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一改妻、妾那种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正面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表现了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以上三问三答,语意相同,但句式、语气不同,表现了不同身份的人的心理状态。
③总之,本文采取的设喻类比的方法,以小喻大,很有说服力。文章有起因、有过程、有效果、有评论,不但前后照应,而且人物的口吻生动逼真,很富有戏剧性。论述也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有使人信服的严密的内在逻辑力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07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作特色

中国语文网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全文只有300多字,情节却相当完整,对人物刻画讲究,如齐王在文中只两个动作,贤君形象却跃然纸上。

2、巧设比喻,以小喻大。以生活小事来说明纳谏的重要,娓娓道来,人情人理。

3、叙事简洁,剪裁巧妙。如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后来进谏时,却只作概括叙述。

4、语言生动幽默。如邹忌的三问,内容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内容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不大一样。
我这个可能比较简单明了,看的明白吧,看不明白继续追问我,我很荣幸继续给你讲解。
第3个回答  2011-03-04
邹忌从自身经历设喻,陈述妻、妾、客赞美自己的不同目的,用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由私臣、畏臣、有求于臣而被蒙蔽,推知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亦受蒙蔽,将家事、国事巧妙的联系在一起。从日常小事以小谏大,透过表面看本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