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议论文

材料作文的材料要怎么引入议论文中才算好?
还有,能提供一些古人材料吗??(要写关于哪一方面的,最好有那方面的名言警句,要出名容易记的)
或者,同一人物有几个方面的材料.(就像杜甫的忧国忧民,爱国等,要付上诗句等)
须然有点麻烦,但拜托了,急用!! *n*
一楼的,你有没有发现………………你跑题了啦!!!!!!!!!!!!!!!!!!!!!!!!!!!

[训练目标]
一.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充实议论文的内容。
[写作指导]
议论就是讲道理,要使自己的道理使人信服,就要充实内容,而不能只是一味地翻来复去地空谈抽象的大道理。充实议论文内容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确立了论点并给文章拟好了提纲后,要运用举例、引用、比喻、对比、因果等论证方法进行论证,而这些论证方法都离不开事例、原理、名言等材料,所以要使内容充实,文中一定要有丰富的材料。请看下面一篇 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
[例文评析]
创新是个性的凸现
一个圆,有人看来是一轮红日,有人看来是一轮满月,有人看来是一个封闭的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有人看来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多样的人,多样的思想,多样的答案,无限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如此丰富多姿的世界。
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古人们在诗词的浩浩海洋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同是送别,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太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子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是惜时,李太白“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曹孟德“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同是咏梅,陆游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的香如故”,王安石“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而毛泽东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同是黄昏日落,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毛泽东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跃,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同是战争残酷,曹孟德既叹“千里无鸡鸣”,而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你能说,谁人更佳,谁人更出色?不不不,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维,谁都不可以对之妄加否定!
前日偶读一文《我们究竟在考什么》,文中阐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物理系的高材生面对用一个气压计如何测楼高的简单物理题,坚持用十多种不同于标准答案的方法予以解答。最妙的一种是;轻敲守门人的房间,再问:“请问这座楼有多高?”哑然失笑之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在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究竟是一个标准答案好呢,还是鼓励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呢?
近日偶看一画展,画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眼中的太阳,有的是红色的太阳,名曰《光明》,有的是蓝色的太阳,名曰《地球的颜色》,有的是黑色的太阳,名曰《灰尘满天的可怜的太阳》,惊奇之余,我愕然,看着这些雅气未脱的字迹,我惊叹于那无限的想象力。
无限的多样性归根于个性的多样性,在这个崇尚创造的世界里,在这个崇尚创新的时代里,它是最最不可忽视的。不难想象,没有创造,我们很可能还生活在茹毛饮血、混沌未开的原始社会,我们很可能还在黑暗中挣扎,我们很可能还在大自然的淫威下不知所措。
崇尚创造,接纳并鼓励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吧!记住:“第一个形容女人是花的是天才,第二个这样形容的是庸才,第三个这样形容的是大大的蠢才!”
[评析]本文开头由对“一个圆”的多种看法下笔,引出“无限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如此丰富多姿的世界”的话题。第二段以古人与毛泽东的诗词为例,同是写送别、惜时、梅花、黄昏日落、战争残酷,“不同的人”展示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维”,因此,“谁都不可以对之妄加否定”。第三、四段分别以《我们究竟在考什么》中的故事与看画展时看到小朋友眼中的各种太阳为例,表明作者观点:我们应该鼓励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与无限的想象力。第五段就此稍加阐述后,第六段发出呼吁:“崇尚创造,接纳并鼓励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吧!”照应全文。文章行文思路层层递进,首尾呼应,结构严密。材料丰富,引用古典诗词多,并联系一文一画深化中心,内容相当充实。
[作文训练题]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如果读小学时我努力学习就好了”,“如果我学会弹钢琴就好了”……;或者“如果当初是要我去做那件事也会做好,这有什么了不起”等等。总之,“如果”后的话是一种假设,想象中的一种条件以及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当别人对你说“如果……”的时候,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
请你以《生命不相信如果……》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二.形象说理,妙趣横生
议论文是靠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情感人,所以议论文写作不能以叙代议,语言必须具有概括性。这对初学写议论文的同学来说尤其是要注意的。但是,当我们掌握了议论文的基本写法以后,就可以学会如何使议论文写得形象生动而赢得读者。
议论文的形象生动是与记叙文不同的。议论文中形象的勾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议论说理,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对勾画的形象进行详尽描绘,而贵在“点睛”传神。恰当地运用形象说理的方法,不仅能增强议论的深刻性,而且会妙趣横生,大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形象说理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设想举例法
设想举例法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或为了突出某一道理的正确性,设想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某种现象为事实,以此作为论点的论据。尽管这种现象虽然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但如果存在的话,它能更有力地证明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例如论述“不管是谁的批评,我们都应一视同仁,竭诚欢迎,而不能因人废言”的道理, 鲁迅先生就设想道:“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吧,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鲁迅先生这段话既幽默又风趣,有力地论证了“不能因人废言”的道理。
如果说上例是设想历史上并没有发生的事作为论据,那么下例就是设想现实生活中很难发生的事为论据。台湾的柏杨先生在论述“凡是新的,固然不一定是好的;但是好的,却差不多都是从新的中产生的”的道理时,提到了男人的发型变得很厉害:“据说有两个人在公园并肩而坐,甲曰:‘嗨,那女孩子不知羞,光着脊梁晒太阳。’乙愠然曰:‘他是俺的儿子。’甲道歉道:‘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是他的娘。’乙曰:‘不,俺是他爹。’这种男不男女不女的长发,实在是一大困扰。”这段令人忍俊不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当今男人留长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二、引用趣料法
引用趣料是指引用有趣的材料,如故事、寓言、笑话等来论证道理。
比如我们要论证“凡事我们不能凭‘想当然’地下结论,要经过反复调查,反复思考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道理,可以引用“引婴投江”的寓言来论证:“有个楚国人要将一个哇哇啼哭的婴儿投入江中。旁人问其故。他说:‘婴儿的父亲擅长游泳,婴儿也自然善游了。’这个寓言故事当然只是个笑料,但生活中类似这个楚国人的人也不是没有。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某人武断地下结论‘当然怎么样,当然怎么样’。这些结论初听时觉得有道理,但仔细斟酌一番,往往是谬误百出,不堪一击。这些凭‘想当然’下结论的人,不也是和那个楚国人一样可笑吗?”再比如我们要批判教条主义的危害性时可引用一则笑话:“某生之父嘱生在校一言一动,必须仿效其师。生领命回校。师吃饭,生亦吃饭;师散步,生亦散步;师夜读,生亦夜读;师不觉好笑,生亦仿笑;师大笑,生亦大笑;师连打三个喷嚏,生不能为,乃鞠躬敬谢曰:后人永远超不过前人,先生毕竟有绝密新招,难学呀难学!”然后生发议论:“那些遇事就只看上级文件、只相信书本的人,我想也和这个陈腐可笑的书生差不多。盲目地相信理论,不结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理论,怎么能使事业获得成功呢?”
三、幽默比喻法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形象说理中运用比喻与一般议论文中运用比喻论证不同,所用的材料往往幽默可笑,或引用材料后要略加渲染。材料来源也很广泛,如动物习性、植物特点、生活习惯、生理现象等。
以动物习性为材料的如:《杂文报》载文《痛打“猪嘴”》,开篇说道:“谈到干部队伍,有一种刻薄的说法,说有的干部像牛,只知埋头干活不问个人待遇;有的干部像猪,只知吃喝玩乐,什么正事也不干;还有的干部像狗,不但不干事还到处咬人。”以植物特点为材料的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给那些只知背诵教条,没有科学态度的人,画了一幅肖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对于那种主观主义毛病严重的人,确是切中肯綮!以生活习惯为材料的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提倡写文章、做演说要认真负责,他说:“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他把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说成“调查研究”,利用词义与情境的反差产生特有的情趣,令人叫绝。一连串高度口语化而又略带夸张的语句,连同整个设喻将下文要表达的中心(写文章、做演说必须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渲染得多么形象具体,多么生动有力!
四、勾勒形象法
勾勒形象法是指在说理时以漫画或速写式的笔墨,极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形象,作为一种典型,以显现生活中某些人和事的本质特征,从中揭示深刻的思想,表露强烈的爱憎。
比如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就用这种手法勾画了旧社会里小资产阶级中一部分人的形象:“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这里,作者一边发表自己的议论:“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一边又形象的描绘:“他们……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如此议中有叙,叙中有议,夹叙夹议,形象说理,既揭示了“这种人”的本质特征,又妙趣横生,令人解颐。
【不妨一试】
运用形象说理法,以《照镜子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照镜子”是观察,“启示”是思考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立意:从“镜子”如何反映客观实际,想到“镜子”诚实的好品质,联想到如何做人;从面前的“小镜”联想到“历史”这面镜子,总结经验教训;从照镜子去污,可联想到如何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07
古人资料
李白 晚年自号青莲居士.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 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王维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昌龄 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柳宗元 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孟郊 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陈子昂 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白居易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高适 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温庭筠 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3-31
材料议论文的写作。

高考中,常见的议论文写作是材料议论文,很少有命题作文的考查。材料作文以现实针对性强,不易猜题、押题等优点深得命题教师青睐。

材料议论文的写作审题是关键。近几年的高考并不在立意上给考生造成太多的障碍,但是立意除了准以外,还有一个新颖的问题,“言他人所未言,写他人所未写”才是写作得以出新的关键。

材料式议论文的写作要充分利用好所给的材料,首先我们要读懂材料,然后我们以此为基础,根据写作要求去构思为文。

1、材料式议论文的立意:

①多对象定向法

该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自选角度”要求的写作题。写作时我们要从阅读中选取涉及到的各个对象,为文章写作确定一个最佳角度,“最佳”包含该角度有内容可写,选题新颖深刻等方面的内涵。

示例:

有这样一则材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尽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孙子·汤问》)

a、选对象:薛谭、秦青

b、选角度: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不仅会教歌,也会教做人;讲究教育方法,善于诱导。)

c、延伸立意:见上面括号内

完成了上面的几个分析以后,同学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写作了。

②求同思维法。

这种方法往往适用于多则材料或一个含有相同因素的单则材料。

示例:阅读下面材料,归纳出共同点,写一则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1)有人问球王贝利最喜欢的进球是哪一个,“是下一个。”他这样回答。

(2)有人问著名导演谢晋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哪一个,他答“下一个”。

分析:两则材料涉及到的都是名人,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但他们共同的是永远有追求,没有功成身退。这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围绕这一话题,我们就可以拟定一个议论的中心:人生,永无止境的奋斗舞台。(‘97年的高考作文与此相同)

③求异思维法。

适用于多则材料。应透过寻找材料间的不同点确定议论中心。同样的材料,如果我们再另外加一条,恐怕就不能像②所说的那样立意了。

(1)(2)同上

(3)期中考试刚刚考完,小明面对自己的成绩,淡然地说,“看下一次。”

分析:这三个材料,前两个有共同点,第三则材料就没有这样的相同点了,相反,文中的“淡然”一词,明显标示出小明对待成绩的态度,一种无所谓的姿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确立中心论点时,就应瞄准三则材料的不同点,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得出“要立足现实,正确对待成绩”的结论。

④关键词法

有人说:“你对生活笑,生活也会对你笑。”对此,你如何理解?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则议论文。

分析:该句中有两个词语“也”、“笑”很关键,“也”标明“你”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互动性,“笑”实际上富有隐含意义,含有乐观的意味在里面。明白了这个内涵,我们就可以确定写作的方向了。写作的角度确定有时还要依题干的要求来定,有时作文题要求只依据所给材料的中心拟题写作,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选准写作的中心了。

2、材料或议论文的行文

该种作文在要求上一般有两个倾向,一个是要求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一个是要求以材料为话题,引出相关论点。两者在写作时对材料的处理不同,前者要围绕材料展开议论,后者可以脱开材料,只是以其为话题就可以了。

①前种类型的写作一般有这样的思路:

a、概述与中心论点相关的材料内容,力保所用内容与中心论点紧密相关,语言精炼。

b、提出中心论点或提出议论的范围。

c、回评材料或引述事实,理论论据证明论点。回评就是根据概述的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明确如何得出这个观点或为什么会得出某个观点。引述论证就是对论点进行事实或理论的证明。

d、联系现实,展示写作此文的现实针对性,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策略,使写作的目的性,针对性突现出来。

e、收束全文,重提材料。

课文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可以作为写作材料或议论的范例。我们举《恰到好处》这一例说明一下。

文章共4个自然段,段与段间的关系非常明了。

第1段作者引述了《登徒子好色赋》对东家之子美的描写,使文章形象而生动。同时,段末点明了“恰到好处”这一观点。

第2段提出论点: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同时,作者列举了京剧演员、优秀歌手、工人炼钢、做政治工作等四个方面的事例,加深读者对“恰到好处”的具体认识,语言精炼,短短4行字,列举了四个方面的事例。段末又引出了下一段的内容,起到了过渡作用。

第3段重点论述“过”的危害,列举睡觉过多、劳动过累,重视健康过头等三个方面的生活现象,论述凡事做过了头就不好的问题。文中还引用了列宁的话给以强化,加强论证的说服力量。

第4段驳斥有些人认为的“中庸之道”思想,明确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

参考资料: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2.asp?pgid=128312

第3个回答  2007-03-31
议论最好是夹叙夹议。。这样会给读者一个作者是一个条理清晰的人的好印象。
你可以用过渡段或句子来承接上下文,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自然。

至于材料。孔明啊。。他的出师表很有名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4个回答  2019-11-0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