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令 中调 长调的字数区分

我在网上查了之后发现有两中分法.

主要的差异是中调和长调.一种说是96字以上是长调一种说是90字.

有比较权威的说法么?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小令有《三字令》、《调笑令》、《十六字令》、《采莲令》、《留春令》、《如梦令》、《唐多令》、《解佩令》、《百字令》等。

中调诗歌如“临江仙”、“一剪梅”、“蝶恋花”、“钗头凤”、“渔家傲”、“青玉案”、“江城子”、“破阵子”、“苏幕遮”等。

优秀的长调民歌有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轮番酒之歌》、《查干套海》、《辞行》、《牡丹梁》等,流行于呼伦贝尔的《辽阔的草原》等。

扩展资料:

一、《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经常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到日暮时分,但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我争着渡河去,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二、《破阵子》

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便好消磨心下事,也忆寻常醉后歌。新来白发多。

明日扶头颠倒,倩谁伴舞婆娑。我定思君拼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天寒将息呵。

译文: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9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一、寻常小令:指单阕之曲,为曲中至简者,与诗一首、词一阕相当。如黄钟节节高、贺圣朝。

二、摘调小令:指从套曲中摘出之曲调,有如词中之摘遍,所摘之调必是套中精粹者。如中原音韵作词十法所附定格四十首中之「雁儿落带得胜令」,题下注一「摘」字即是。

三、带过曲:即作者填一调毕,意犹未尽,再续拈一他调或二他调,而其间音律又适能衔接。北带北如正官脱布衫带小梁州,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南带南如双调朝元歌带朝元令,南北兼带如南中吕红绣鞋带北红绣鞋。

四、集曲:即集合数调之美声而腔板可以衔接者次为一新曲,此南曲为盛。如仙吕九回肠乃集解三酲首至七、三学士首至合、急三枪四至末而成。

另一种集曲乃以一曲保留百尾而犯以他调,此亦南曲为盛,如仙吕二犯桂枝香乃合桂枝香首至四、四季花四至合、皂罗袍五至八、桂枝香九至末而成。

扩展资料

关于“小令”的诗词

1、《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令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4-03
小令是词的一种(小令,中调,长调)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1]。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2](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3],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4]。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了。例如:
渔歌子[5]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6]。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7]。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8]:
踏莎行(彬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627105.html?si=1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王力的古代汉语是这样说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1-11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