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若爱其身 ——《墨子》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原文出自于战国墨子的《墨子·兼爱上》。

原文: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白话译文: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

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墨子》创作于战国时期,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简介: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1

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然而到了战国后期作为显学的墨家却销声匿迹。

墨家的消亡与本派的学术分裂有关。《韩非子・显学》:“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墨。”学术的分裂使他们走向分化,离墨家的本义越来越远。

与儒家学派的自我演进不同,墨家更注重实际操作(包括器具的制作和现实的行侠),而不太注重对经典文献的解读。从经典的数量上来说,《汉书・艺文志》中,共载有儒家文献三十三部,三十一种之多。而墨家学派只有六种文献,并且除《墨子》一书外,其他的经典篇目最多的是《随巢子》,共有六篇,而最短的《我子》只有一篇,其他分别为二篇、三篇和三篇。在经典的数量上,墨家学派就无法同儒家学派相比,这也为其思想的继承带来了麻烦。

而从经典的解读上来说,儒家有一个专门的经典师承系统,例如孔子传宓子贱,宓子贱传伏生,伏生传欧阳生,欧阳生传倪宽,倪宽传孔安国。师徒传承的过程中对经典的解读也不断增益。至孔安国,则有《古文尚书传》《论语训解》《古文孝经传》等书。对经典的释义进行更进一步的发扬。墨家只有彼此的师承,却没有经典的传承关系。所以墨家思想在学术分裂之后不能像儒家学派一样对学术进行有效地整合,最终走向消亡。

先秦时代,各诸侯国林立,各个政治实体对于境内民众的管理都是有限。所以民众在继续依靠所在国政府的公力救济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我的私力救济,而私力救济的实施者便是侠客。墨家作为侠客的代表自然会受到这时民众的欢迎,成为一时的显学。但是侠客的私力救济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所以墨家思想不被各国政府所接受、信任。

儒家讲求仁爱,主张温柔敦厚。墨家虽然同样主张“兼爱”,但“兼爱”跟“仁爱”的本质有所不同。儒家讲求的“仁爱”,更多的是寄希望于统治者,也就是希望圣君贤臣来实行仁爱。而墨家的兼爱,则是寄希望于通过国君的推广,使全民都能够兼爱。他以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楚灵王好士细要、越王勾践好士之勇举例,认为“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并认为实行兼爱也是如此。所以最终的兼爱,依旧是落实在人民群众的每个个体上,而不是落在统治者身上。这也就决定了墨家不能代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

第2个回答  2020-09-24

爱人若爱其身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别人。原文出自于战国墨子的《墨子兼爱上》,这是墨子兼爱的主张,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第3个回答  2018-12-25
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别人。这是墨子兼爱的主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2-22
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追答

3_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