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如何给铜器上色的?

如题所述

在硫化钾溶液中浸泡30秒后,用水清洗、干燥。然后,如把它放入绿青水中煮的话,就会呈现青紫色,也称“古色润饰”。涂锡:锡涂在铜的表面,用恰当的温度加热烧结成合金。出现了称为金古色的金黄色彩,这也是电镀技法之一。烧色:把铜烧热到融点附近的红色后自然地冷却,就能生成黑色氧化铜的皮膜。研磨后呈现象石榴一样的红色。随着温度的不同,所呈现的颜色也不相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9
纯铜和合金铜的着色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在硫酸铜、绿青(碱式碳酸铜)溶液与水渗合后,把容器浸入此溶液中进行煮的传统技法。如煮时间短,则做成的是宣德色(红咖啡色)。如煮时间长,则做成的是绯红色。是从江户时代的末期传承下来的古典的着色方法。在炭火中放入稻草进行薰染。薰染后,烟气中的硫附着在器物表面变成黑色,研磨呈现赤豆色,同时可以加深鎚目纹的纹理表现。
第2个回答  2019-05-29
我猜古代的人是这样上色的:把黄金碎片放在坩埚内,加温至400℃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熔化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然后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等冷却之后再进行打磨加工就可成型了。真的好想亲眼看看啊!
第3个回答  2019-05-29
通过历史我了解到了古人给铜器上色的方法,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做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或异色金属。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将赤铜、金银等材料填充在凹槽之内,锤揲成型。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玛瑙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程度。好多铜器都是这样铸造的。
第4个回答  2019-05-29
青铜器上往往有精美的纹饰。纹饰是如何制作的呢?这通常是在范面上进行的,首先起稿,然后画线、挖主纹、压底纹、贴泥条等,都是细作活。阴干后的泥范和泥芯需要进行焙烧形成陶质的范与芯方可使用。将冷却后的陶范与芯对合,如有变形再次修整。表面的铜在高温下氧化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种青灰色。经打磨抛光后也不是我们常见的青铜器的颜色,而是非常漂亮的金黄色。博物馆里展出的青铜器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表面已发生氧化锈蚀,才呈现蓝斑绿锈。所以“青铜”只是我们现代人的叫法,商周时代青铜被称为“金”或者“吉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