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如题所述

综合百色盆地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百色盆地油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下列因素的控制和影响。

1.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和古地温场控制了油气运聚的相态

油-岩对比证实百色盆地的主力烃源岩是那读组湖相暗色泥岩,百色盆地那读组暗色泥岩的有机质类型以ⅡA型为主,其次为I型和ⅡB型。百色盆地的古今地温梯度为(4.7~3.9)℃/100m,那读组烃源岩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在110℃~130℃之间,大部分烃源岩目前处于低成熟和成熟阶段。根据那读组未成熟烃源岩的热压模拟实验分析,在低成熟、成熟阶段的液态烃产率大于气态烃产率,生烃产物主要为油相。在成藏过程中,油源岩的排烃和运聚相态主要为油相。

2.古、今流体流动样式控制油气运聚方向和保存条件

流体流动样式集中体现了盆地流体输导格架、压力系统和流体驱动类型等方面的形成与演化。不同的流体流动样式对油气的运聚作用各不相同。不同的压力系统(包括正常压力系统、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系统)和流体驱动类型(压实流和重力流)制约着油气的运移方向、路径和聚集区域,并且影响着油气的保存条件。百色盆地在构造抬升之前的古流体流动样式为压实驱动流,断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源岩流体向砂岩输导层运移。构造抬升之后盆地东部与西部坳陷的流动样式不同。东部坳陷流动样式分为上下两种类型,百岗组二段以上地层为重力驱动型,地表水自盆地南部向北部运移;百岗组三段以下地层则为封闭负压异常体系流体流动样式,抬升剥蚀引起泥岩反弹,流体从砂体流向泥岩。东部坳陷这一流动样式使下部那读组油气藏得以保存;上部百岗组中的油气藏部分受到破坏。西部坳陷为地表水头的重力驱动水流动样式,流体流动方向自盆地北部地表水头沿输导层向南部泄水区运移,原油遭受水洗氧化和生物降解作用。

3.油气分布和富集受生油洼陷控制,紧临生油洼陷周缘是油气富集有利区带

同其他陆相盆地一样,百色盆地的油气显示和油藏主要围绕盆地主力生油洼陷(田东凹陷)呈环状分布(图3.18),生油中心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4.盆地广泛发育的断裂(特别是深大断裂)和基底不整合面控制了油气聚散

断裂和不整合是百色盆地构造变动的主要形式,百色盆地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不仅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建造和构造发育,也控制了油气的聚散。此外,在基底灰岩发育的地区,由于基底的长期抬升剥蚀,使得基底灰岩局部地区的溶蚀孔隙和裂缝发育,储集物性变好,这些灰岩地区为其后的那读组泥岩沉积地层所覆盖,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这种控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基底灰岩地区发育基底灰岩油藏。目前,在百色盆地共发现基底灰岩分布的地区有3个,即上法地区、仑22块地区以及元2井灰岩分布区,在前两个地区的基底灰岩地层中均发现了油藏,元2井区的基底灰岩地层中也发现了油气显示。由于灰岩地区遭受的风化剥蚀严重,从而灰岩地层中的溶蚀孔洞比较发育,储层物性变好,再加上这些地区的生储盖配置较好,自生油中心生成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和断裂运移至灰岩分布区时,油气进入灰岩地层并聚集成藏。

(2)断裂活动产生油气纵向运移,形成多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由盆地多期活动产生的断裂,尤其是盆地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如南伍、塘浮等深大断裂,沟通了不同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层位,尤其是沟通了不同构造带,从而导致从生油中心——中央断凹带生成的油气大规模纵向运移。如南伍和塘浮断裂为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两者向下一直可以延伸至中央断凹带的基底部位,是盆地的主控断裂,由田东凹陷中央断凹带生成的油气,正是通过这两个深大断裂运移到北部断阶带的不同台阶带,并在基底灰岩地层、那读组砂岩地层和百岗组砂岩地层等不同层系的地层中形成多套含油层系、多种油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5.盆地的不对称结构决定了油气运移量的不均衡性

盆地中的油气显示井和油藏沿生油中心的环状分布,表明其生油中心以放射状向四周排油。但由于百色盆地北部断阶带和南部缓坡带与生油凹陷接触形式以及水平距离的差别和地层倾角不同导致的势能(浮力)差异,北部断阶带靠近盆地的物源区,以及盆地的多期抬升剥蚀和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使得盆地北部断阶带的圈闭条件比南部斜坡带的要多,从而盆地北部断阶带聚集了较南部斜坡带更多的油气。

盆地陡坡带地层倾角较大,与生油中心的水平距离也小于南部斜坡带,该构造带内断裂(尤其是各个台阶的南部边界断层均为盆地多期活动的深大断裂)比较发育以及各种储集类型发育,在抬升过程中南部斜坡带的抬升幅度和剥蚀厚度较大,所以这一些因素都决定了北部断阶带构造带较南部斜坡带可以聚集更多的油气,也有利于形成众多的油藏,百色盆地的勘探也证实了这一点。表7.1是百色盆地东部各个构造带内储量对比情况,尽管南部斜坡带的面积远远大于北部断阶带的面积。据计算,北部断阶带的石油地质储量约为南部斜坡带的3倍,而且南部斜坡带的浅层油藏由于抬升幅度大,风化剥蚀严重,均为稠油油藏。

表7.1 百色盆地东部坳陷不同构造带储量对比表

6.凹陷中的基底隆起控制着油气的分布和富集

凹陷中的基底隆起有利于油气的聚集。百色盆地的两种“凹中隆”,一种为那读组砂岩储集类型如雷公油田,另一种为基底灰岩古潜山储集类型如上法油田,为百色盆地的两种“凹中隆”油气聚集带。其主要原因在于这种“凹中隆”离生油凹陷近,油气运移通畅,再加上具有较好的储集和圈闭条件,有利于油气聚集。例如那笔凸起的雷公地堑的多个断鼻构造带,其东西两侧分别临近田东凹陷中央断凹带和头塘凹陷中央断凹带—两个生油中心,有着“近水楼台”的优势,因此,形成了雷公油藏这一较大的油气田。

7.圈闭体积大小对油藏的储量大小具有重要的影响。

百色盆地含油圈闭小而复杂,大多为断层圈闭和岩性圈闭以及断层与岩性的复合圈闭,基本没有背斜圈闭,含油圈闭体积小而复杂,从而导致油藏的储量小,分布比较复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