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故事[简洁]

要简洁!!!!!必须有相关故事!!!!!!!!!!!!!!!!!!!!!!!!!!!!!!1

1、春节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后来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告知了人们驱赶“年”兽的办法。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元宵节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3、重阳节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

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

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4、中秋节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5、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突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走到僻静处时,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七夕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几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瓦房和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瓦房内。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边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背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降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重阳节的传说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 。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恒景回到家乡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在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中秋节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就在民间传开了。

◆元宵节的传说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中和节

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中元节

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腊八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 。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现在尽管没有再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 中国的元旦

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04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后来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告知了人们驱赶“年”兽的办法。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第3个回答  2019-02-27
相传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突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
第4个回答  2013-03-13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突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元宵节的传说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乞巧节的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几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瓦房和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瓦房内。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边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背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降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中秋节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就在民间传开了。提问者评价谢谢你,解了我燃眉之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