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死后,宫中要干什么?详细些

古代皇帝死后,宫中要干什么?详细些。。写小说需要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帝后活着的时候过着奢靡异常的生活,死后他们还想把这种生活继续下去,所以他们把死后的一切看的很重很重(事死如事生)。比如说他们生前一般就要将自己的陵寝建好等等。其这种做法为的就是表现出他们至高无上的豪华与尊严。今以清代皇家的葬礼作一番说明。

  在清代,皇帝的葬礼称“凶礼”,由当时的礼部和内务府共同操办,皇帝的棺木要用云南产的上等的名贵金丝楠木打造而成,称为“梓宫”,棺木上要刷七七四十九道漆,皇帝驾崩择良辰吉时入殓,后停陵数日。挑选黄道吉日出殡安葬,安葬的同时举办盛大的法事和吊唁活动,全民都要参与。

  出殡前要在今天北京德胜门演杠十天,杠夫按正式规模和要求先抬一块和棺木重量基本相同的独龙木,大约一万斤,在木头上面放上一碗水,演习到水不洒出为止,同时工部还要派人日夜施工,修善去陵墓的御路。

  出灵那一天,先烧“大法船”,用七十二人的小杠先将棺木抬出故宫东华门,此时皇族官员人等倾巢出动,皇帝灵车队伍最前面是六十四个引幡人,他们高举万民旗伞,后面紧跟一千六百二十八人的卤薄仪仗队,举各种兵器、幡旗、烧活(纸绸制作),后跟杠夫,身穿孝服,分三班,每班一百二十八人,棺木后面则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最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其中还有北京各大寺庙道观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身穿法衣持法器念经诵咒,超度皇帝亡魂。还有一些人在起杠到落杠的路上不停地撒纸钱,途中还有临时搭建的芦殿(也称暂安殿)。

  皇帝从死到安葬(也称奉安)耗资巨大,例如清代慈禧太后的葬礼办了近一年的时间,用去白银一百二十多万两,这还不算陪葬的各种珠宝珍玩,可见当时皇家葬礼极尽的骄奢淫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2
在封建时代,帝后的丧葬排场和他们活着时一样,处处表现出他们至高无上的尊严和豪华,极尽骄奢淫侈。在清代,皇帝的丧被称为“凶礼”,和登基、婚礼、寿辰一样重要。由礼部、銮仪卫和内务司共同办理,所耗用的钱财不计其数。   据有关史料记载,皇帝在生前就要选择好陵墓地址。清朝自顺治帝开始,历代皇帝和后妃们的陵墓选在东陵(河北遵化县)和西陵(河北易县)两处。他们在位时就营建自己的“地下宫殿”,如慈禧的墓地就进行了长达35年的营建。至于棺木器厂(皇帝称“梓宫”)要用云南的金丝楠木,所花运费要以数十万两白银计。棺木做成后,要刷上四十九道漆。皇帝咽气之后(称晏驾或驾崩),要择吉时良辰入殓。入殓之后,还要不断地举行法事和吊唁活动。在德胜门还要演杠十天,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在演杠时,还要日夜施工,抢修去陵墓的御道。   出灵那天,先用72人将棺木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官府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有1628人之多,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浩浩荡荡,十分威风。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宗室觉罗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里,从北京到陵地,沿途几百里,第段距离还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这种芦殿也是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第2个回答  2013-09-22
那宫女就遭殃了,要陪葬!
第3个回答  2013-09-22
他们的老婆要哪去陪葬
另外大赦天下再举行葬礼挺浩大的
全国服白衣哀悼几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