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信息传递方式(简短的故事)或诗文

如题所述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
  [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 .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5]快马传书。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8] 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9]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10].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另外还有旗语、孔明灯等方式传递信息

  1.羽书
  【诗句】: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燕歌行 并序》高适

  2.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骊音lì)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
  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连结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z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诗句】: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古从军行》李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3.信鸽传书(鸿雁传书)
  【故事】:
  “鸿雁传书”的传说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前者是对国的忠心,后者是对感情的忠贞,这两种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鸿雁”之前,还有 “青鸟传书”的故事:
  据《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大黧,一名少黧,一名青鸟。居三危之山,为西王母取食。”这三只赤首黑目,名字分别叫大黧、少黧、青鸟的神鸟,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具三足,居住在三危山上,乃力大健飞之猛禽,它们不但为住在紧靠昆仑山的玉山上的西王母觅取食物,还能飞越千山万水为西王母传递信息。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五》云:“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传说西王母驾临之前,总有青鸟先来传书报信。据说,西王母前往汉宫时,青鸟前去传书,青鸟一直飞到了承华殿前。汉武帝看到这只美丽可爱的鸟儿,甚为惊奇,便问大臣东方朔这鸟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飞来的?东方朔告诉他说这只鸟叫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现在是专门为报信而来的,西王母很快就要来了。果然过了一会儿,西王母就由大黧、少黧两只美丽的鸟儿左右扶持着,来到了殿前,汉武帝与群臣赶忙迎接西王母,热情款待。

  【诗句】:
  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
  李商隐有诗“青鸟西飞意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韦应物有诗“欲来不来夜未央,殿前青鸟先回翔”,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曹唐有诗“歌听紫鸾犹缥缈,语来青鸟许从容”,
  胡曾有诗“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
  曾士毅有诗“幡影不随青鸟下,洞门空闭紫霞微”,
  郭崇嗣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白云空锁岭头碑”,
  姚孟昱有诗“穆王驭骏旧时游,青鸟书传信久幽”,
  杨巍有诗“青鸟已无白鸟来,汉皇空筑集灵台”,
  张帮教有诗“黄竹歌堪听,青鸾信可通”,
  练国士有诗“蟠桃难定朝天曰,青鸟依然入汉时”,
  万象春有诗“一双青鸟归何处?千载桃花空自疑”,
  梅询有诗“青鸾消息沉桑海,目新金鳌第一峰”。
  以上这些诗作,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青鸟已不像《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那样是猛禽了,而是变成了三只善通人意、温和良善、体态轻盈、小巧玲珑的可爱“信使”了。

  4.快马传书。
  【诗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故事】:
  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参考资料:自己搜索整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07
1 写封信找个人替你传达。。。。(柳毅传书)
2.其实古人也有类似现在的邮局。。就是驿站之类的
3.也有飞鸽传书
4.要是战争的时候还有烽火狼烟(指环王3里面怎经也出现过) 还有在围城的时候用弓箭把信射出射入的。。。
5.古时候,人们最初传递消息需要专程告知对方。后来根据要传递消息的不同,逐渐产生了多种传递方式:烽火台、邮驿、记录和印刷。大多建于明代的烽火台是古代防止外敌入侵的重要军事通讯设施,它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军事警报。烽火台通常建在高处,一可以及时发现敌情,二可以迅速传递消息。在烽火台上常备有柴草、硫和硝石等,当发现敌情时,白天放烟,夜晚点火并放炮,几千里防线可以迅速传递敌情,是一个有着严密制度的防御通讯网。邮驿很像现在的邮政通信,主要是把消息用书信的方式由专门的人员进行传递。古时候,传递消息使用的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快马,但是马的体力和奔跑距离有限,运距离的消息传递就需要换马,因此,在许多道路上建立起一个个马站,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作用的驿站。驿站的作用好像现代的邮局,传递各种信息和邮件,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我们都知道,著名的马拉松长跑活动起源于古希腊,但是,很少有人把它和消息的传递联系起来。相传,在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在马拉松排兵布阵。雅典马上派一位名叫裴里匹底斯的信使到150公里外的斯巴达求援,然而,信使给马拉松的人带回了没有援兵的坏消息,背水一战的希腊人民最终打败了波斯人。信使带着胜利的喜讯从马拉松跑回雅典,高喊出胜利的喜讯后就死去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马拉松作为一种竞赛项目保留下来
第2个回答  2011-05-09
现在的通信发达有多种方式,邮件、信件、电话等等,实在太多了。
可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法有:
1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2鱼传尺素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3信鸽传书,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
4风筝通信,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5竹筒传书
第3个回答  2011-05-08
谢国嵩。今年21.清华大学法律本科、河源龙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