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大剂的西瓜膨大事件

如题所述

如今,江苏省丹阳市700多亩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里,许多西瓜未成熟就竞相炸裂。专家通过走访发现,确实有农户发生大量裂瓜之前使用了膨大剂,不能排除膨大剂使用时机不当这一因素。同时,专家表示,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膨大剂是安全的。
“西甜瓜膨大增甜剂”号称可以带来30%以上的增产效果,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如果让孩子服用激素促进长高,我们会说这是拔苗助长,难道给作物使用膨大剂促进增产,就不是拔苗助长?
汪良驹认为,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膨大剂是安全的。至于大个瓜果,有可能是品种改良、技术改进的结果,也有可能是膨大剂催熟的结果。但是只要是按照国家规定适量使用膨大剂,是非常安全的。此外,瓜果从使用膨大剂到上市出售,会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期,其残留基本测不出来,对人体没有什么副作用。 夏季来临,正是瓜果上市的时节。不过,2011年5月的某天镇江丹阳一户瓜农种植的几十亩西瓜莫名“爆炸”消息传出,再次将西瓜推上风口浪尖。甜蜜素、催熟剂,还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又曝出了“爆炸”的西瓜是因为过量使用了“膨大剂”。
西瓜开裂引发关注,人们担心,使用了膨大剂,西瓜会爆炸,植物激素是否存在滥用风险,用激素催熟的瓜果会不会对人体有害。汪良驹认为,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膨大剂是安全的。
据专家介绍,膨大剂名为氯吡苯脲,别名为KT30或者CPPU,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首先开发,之后引入中国,是经过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 1948年美国的Folke发现了细胞分裂素,1955年Miller等人发现了促进植物幼胚发育的活性物质6-糠基嘌呤,人们开始认识到细胞分裂素(Cytokinins)是一类很重要的植物激素。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分离或人工合成许多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细胞分裂素,主要包括嘌呤类和取代脲类。
1978年,日本Takahishi等人首次合成新型取代脲类细胞分裂素—氯吡苯脲,又称之为CPPU、KT30、调吡脲,也就是如今媒体报道的“西瓜膨大剂”。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在氯吡苯脲的生产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人们观察到,氯吡苯脲诱导细胞分裂和促进器官发生的活性远远高于一般嘌呤类细胞分裂素。氯吡苯脲可以促进细胞分裂,玫瑰嫁接前在200mmol/L的氯吡苯脲中浸泡,可以提高嫁接芽的繁殖率;15mg/L的氯吡苯脲可以使猕猴桃果实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氯吡苯脲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组织分化。 人们关心西瓜膨大剂,在于食品安全的考虑。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耕地不足1.4亩,科技兴农的需求大于其他国家。氯吡苯脲在中国农业生产领域已经开始应用,而且其应用规模与范围预计还会不断增加。实际说来,人们接触西瓜膨大剂并非始于今日。
如今,关于氯吡苯脲对植物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比较而言,关于氯吡苯脲对人体长期影响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有限的动物实验表明,用放射性标记的氯吡苯脲饲养老鼠,吸收率达100%,65%~85%存在于尿、体内组织和呼出气中,20%由胆汁分泌;氯吡苯脲被老鼠吸收后很快从体内被排出,不存在蓄积性。
口服氯吡苯脲的急性毒性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动物,其急性毒性属于低毒或微毒。或许是由于氯吡苯脲急性毒性低微,而广泛的应用并未确认带来明确的损害效应,带来的现实问题,是没有必要对其急性毒性进行研究,但是有必要对其长期摄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澳大利亚化学安全局规定氯吡苯脲ADI(人每天允许摄入量)为0.077毫克/公斤/每人/每天。问题在于氯吡苯脲应用广,来源广,计算人每天摄入量并非易事。【澳大利亚没有所谓澳大利亚化学安全局的部门,此段疑为谣言】
规范氯吡苯脲的应用范围、应用剂量、应用时间和残留剂量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科技工作者等对西瓜的代谢动态研究表明,氯吡苯脲在西瓜中代谢较快,半衰期为1.2~1.67天。使用规定剂量氯吡苯脲水溶液于雌花开放当天或前后1天内均匀喷洒瓜胎1次,施药后40天西瓜收获时,样品中未检出氯吡苯脲残留。 新闻发布会
2011年7月5日,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相关负责人对我国个别地方出现的“膨大剂西瓜炸裂事件”作出正式回应,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毒性和残留量非常低,只要按照批准使用方法使用,不会出现安全事故。
农业部联合工信部、环保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禁用和淘汰高毒农药的情况。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顾宝根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前一段时间,媒体报道的“爆炸西瓜”及催熟香蕉等事件,使得人们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产生疑虑。他介绍说,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如果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我们农业生产就会出问题,比如水稻,如果不用的话,有的水稻会长得很高,导致产量下降。
顾宝根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毒性很低,残留量也非常低,对大量产品检测的结果显示,基本测不出有植物生长调节剂存在。“根据这些科学数据,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安全性是比较高的”。
顾宝根说,我国对植物生长调节剂采取了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和使用规定。首先,对农业生产允许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我国是要进行登记注册的,在登记注册过程中,对其安全性会进行严格的评价和测试;第二,制定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确保残留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总的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性还是很高的,只要按照国家批准的标签和使用方法使用,不会出现安全事故。”顾宝根说。
媒体采访
人民网于2011年5月为江苏“西瓜开裂”事件,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朝贤研究员。
焦点一:膨大剂是什么?是否准许使用?
【回应】膨大剂属植物生长调节剂,允许使用;合理使用对西瓜品质无明显不良影响
据张朝贤介绍,大家所说的“膨大剂”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类。它具有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质合成,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的作用,常用的有氯吡脲、赤霉酸。在我国,氯吡脲主要用在西瓜等园艺作物上,赤霉酸主要用在柑桔等作物上。
氯吡脲、赤霉酸在我国属于登记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我国在批准农药登记时,在农药标签上规定了用药时期、用药剂量和施用方法,标注了使用范围和安全间隔期。同时,我国还先后制定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农药残留标准,指导和规范农药使用。经大量田间试验证明,膨大剂在合理使用下对西瓜品质无明显不良影响。
焦点二:“西瓜开裂”是何原因?
【回应】“西瓜开裂”有品种、天气原因,也有膨大剂使用时期不当的原因,属生产技术问题
据分析,江苏一些地方出现“西瓜开裂”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首先,与种植的品种有关。此次出现“裂瓜”的西瓜品种名称叫“日本全能冠军”,2010年刚在当地引进推广,其特点就是皮薄、易裂。其次,是天气因素和西瓜生长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西瓜在经历长时间干旱后,短期内大量吸收水分容易胀裂。今年春天以来,江苏干旱较重,在出现“裂瓜”的前后几天,恰逢当地下了大雨,在低洼地、水量多的地方,西瓜过度吸收水分出现“裂瓜”的情况比较多。第三,与膨大剂使用时期不当有关。膨大剂一般应在西瓜雌花开花的当天或花前1—3天,喷在瓜胎上,而且应当按照登记时推荐的用量施用。从江苏一些地方出现的西瓜“裂瓜”情况看,瓜农是在西瓜已经接近成熟,快要上市的时候施用的膨大剂,容易出现裂瓜。2011年了解的情况看,江苏局部地区出现的西瓜“裂瓜”现象仍属个别情况,以前在国内很少出现,2011年也未在其他省份发生。这类问题是生产技术问题,而非质量安全问题,主要通过加强技术指导来解决。
焦点三:膨大剂对人体有无危害?
【回应】膨大剂对人体健康无害,许多发达国家将其列入不需要进行毒性管理清单
膨大剂的使用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正常使用条件下,可以促进果实增大、早熟、提高产量。但是,如果过量使用或使用时期不当,可以引起果实畸形、裂果、掉果等药害现象。
为了保障人体健康,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农药安全评价规范和准则,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风险评估制度。我国根据国际准则,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药安全评价体系。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将其列入不需要进行毒性管理物质清单,其残留不需要制定安全限量标准,2011年还没有科学的证据表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焦点四:哪些国家在使用膨大剂?
【回应】氯吡脲仍在日本和欧美等国使用;赤霉酸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
氯吡脲最早是在美国首先研发的,日本于1985年开始生产和使用。据查证,2011年,氯吡脲仍在日本登记和使用,登记范围为葡萄、猕猴桃、西瓜、甜瓜、茄子、烟草等作物,并非像有些专家所说的,日本已停止登记和使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从日本引进这种膨大剂,1992年获得我国农药登记,并开始在一些省份应用。2011年,氯吡脲不仅在我国使用较广,而且在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广泛使用,长期的使用实践证明,其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危害。
赤霉酸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最早由英国于1961年研制生产。1985年,国内农药生产企业获得我国农药登记。即2011年,赤霉酸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尚未发现对人体有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