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自强的成就及荣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1958年梅自强回国时,正值“大跃进”高潮,高速纺纱试验席卷全国。纺织工业部组织了工作组,梅自强作为纺织科学研究院梳棉组组长、工作组主要负责人,和研究院、青岛纺机厂、山东纺织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一起,在青岛国棉四厂开展高产梳棉机的研究。在部、院领导重视和亲自参与下,研究、设计、制造和生产使用各方面人员齐心协力,日夜奋战,新设计的1181E型梳棉机于1959年6月在青岛国棉五厂通过了鉴定,并批量投入生产。其样机参加了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该机鉴定后,部领导决定在青岛国棉五厂、山东潍坊棉纺厂、河南华新棉纺厂大面积生产试验。梅自强针对大面积生产试验中暴露出的问题,一手抓改进提高,研究自动吸尘、故障自动停车、大卷装和自动换筒等措施,并于1961年5月在青岛国棉五厂召开了梳棉机三自动经验交流座谈会;另一手抓工艺试验,深入研究梳棉机高速高产的规律。1961年,在设计制造方面做了多项改进并加装了自动吸尘系统的20台样机,改到上海国棉一厂继续生产试验,1963年末和1964年初先后进行了机械鉴定和工艺鉴定,肯定了高产方向和主要措施,明确了存在的问题。1964年2月,工作组向纺织部领导汇报了在上海的试验情况,决定设计制造新样机。1965年9月,采用四罗拉剥棉的两台A185型梳棉机在上海国棉一厂通过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台时产量从原来的5公斤提高到15公斤。1966年5月,经再度改进后的A186型高产梳棉机在青岛国棉五厂通过了由纺织工业部组织的鉴定,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台时产量达到25公斤。
1958-1966年,高产梳棉机的研究从小试、中试到大面积生产试验,试验工作从青岛扩展到山东、河南、浙江、上海又回到青岛,三次大幅度修改设计,三次制造新样机,终于使国产梳棉机的台时产量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棉纺厂万锭细纱配用梳棉机由48-50台减少到16-18台,大幅度节省了投资和用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结合这几年高产梳棉机的试验研究工作,梅自强和课题组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高产梳棉机上的各项新技术措施在老机改造中也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瑞士乌斯特公司生产的条干均匀度仪,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被各国纺织厂用以检测棉条、粗纱和细纱的条干不匀率。1949年,乌斯特统计值开始提供不同纺纱系统棉条、粗纱和细纱不匀率世界水平的比较数值。纺纱厂用这些统计值衡量自己的产品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用纱单位用统计值评价纱的质量水平和适用性。条干均匀度成为国际公认的评价纱线质量的主要指标。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条干仪,未能成功。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而纺纱厂急需的条干仪却只能依赖进口。1981年10月,在纺织工业部生产司召开的电子清纱器使用经验交流会上,梅自强建议陕西长岭机器厂发挥军工企业在人才、技术、开发能力、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的优势,研制条干均匀度测试仪。长岭机器厂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多次和梅自强商讨研制计划。1982年10月,梅自强调研究院工作后,经酝酿协商,牵头组织研究院和长岭机器厂合作,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制国产条干仪替代进口。长岭机器厂还聘梅自强为该厂“高精度纺织电子仪器研制生产基地”的总技术顾问。国产条干均匀度仪的研制列入了纺织工业部“六五”攻关新产品试制计划,并于1984年7月审查通过了总体设计方案,研制工作全面展开。
为保证国产条干仪的性能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乌斯特条干仪的水平,梅自强曾先后三次去长岭厂对总体设计方案做了改进。经过三年努力,国产YG131型条干均匀度测试仪于1986 年11月通过了由纺织工业部纺织机械总公司和电子部雷达局联合组织的鉴定,认为该条干仪测试精度、稳定性和一致性好,抗干扰能力较强,自动化程度较高,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YG131型条干均匀度测试仪于1988年获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于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4年,纺织工业部在上海成立新型棉纺织、印染、针织设备选型、设计、试制、鉴定工作组,集中全国力量研制国产成套新设备。1965年初,纺织工业部决定建设5万纱锭、1500台织机的棉纺织样板厂。为此,国产第二代A字系列棉纺新设备于1966年6月安装在研究院棉纺实验工场。梅自强受命负责棉纺新设备的一条龙生产试验,为建设三门峡会兴棉纺样板厂以及为天津和河北承担的援外工程做准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研究院领导相继靠边,试验工作难以开展。梅自强千方百计,从天津和石家庄请来援外工程技术人员,又从会兴棉纺厂借来一批工人,才完成了一条龙生产试验,积累了一套工艺数据,并提出了设备改进意见。由于援外工程急需这套设备,1968年10 月,梅自强又奉命和部机械局杨炳勋、马德邦组成三人小组,召集了这套设备各主机厂的技术人员同去会兴棉纺厂做扩大生产试验,进一步考验设备性能,以尽量减少援外工程的困难和失误。
会兴棉纺厂的扩大生产试验同样是在无政府主义泛滥、领导指挥失灵的情况下进行的,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梅自强还是尽心尽力克服困难,完成了试验任务,为这套设备积累了工艺质量、适纺品种以及维修保养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并对各纺机厂提出了一系列改进设计、提高加工制造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1975年5月,梅自强调回北京,参与组织领导轻工业部纺织工业局在全国新建棉纺厂推广安陆经验的活动,分期分批办学习班,开展棉纺生产“3850上水平”活动,帮助各地企业努力达到部定一档水平:棉纱折20英支千锭时产量38公斤以上,细纱千锭时断头50根以下,棉纱一等一级品率96%以上,件纱用棉量193.5公斤以下。自1978-1980年,重点帮助了约占当时全国棉纺生产能力1/3、合计556万纱锭的122个棉纺厂,提高了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增产的棉纱约相当于新建50万锭生产能力,为完成全国棉纱生产任务做出了贡献。
1987年,纺织工业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梅自强调科技委任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部党组在成立科技委的决定中明确规定:科学技术委员会是在部长领导下,对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及重大科研问题进行咨询、参谋的组织。梅自强在科技委工作十多年,认真执行部党组的决定,结合各阶段纺织工业的形势和任务,调查研究,为振兴纺织工业建言献策。 鉴于自动络筒机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自动络筒机的研制工作几起几落、难以过关的情况,他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国络筒技术改造的建议”,并且发表了“国外络筒技术发展趋向和我国络筒机的技术改造”一文,对自动络筒机和1332型络筒机的用工、工费成本、能耗、电费支出、回丝损耗等指标进行了具体分析。1992年,纺织工业部组成了自动络筒机项目专家评估组,由梅自强任组长。评估组提出了“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引进技术与国产化总体方案”的评估论证,为引进技术国产化提供了决策依据。
棉花是纺织生产的主要原料。20世纪80年代,我国棉花生产大起大落。国家为促进棉花生产,连续几次大幅度提高棉花收购和供应价格,加大了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了纺织产品的出口,棉纺织企业逐渐陷入困境。1990年,梅自强去新疆考察,了解到新疆发展棉花生产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他提出了“关于大力支持新疆加快发展棉花生产的建议”。建议“从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支持新疆加快棉花生产发展,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稳定的棉花生产和供应基地”。他还提出调整全国棉花种植地区布局和加快棉花生产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等建议。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纺织工业经过压锭重组,进入了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新时期。梅自强又及时提出了“关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棉纺织工业的建议”和“关于全面考核国产棉纺新设备技术经济性能和总结使用管理经验的建议”,以适应棉纺织行业大面积技术改造,帮助企业用好新一代国产棉纺新设备。 梅自强还牵头组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下属各专业委员会,对我国纺织工业各行业的现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国际纺织科技发展趋向、我们的差距、我国纺织各行业科技发展方向及对策等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于1990年和1997年编写出版了《纺织工业“八五”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九五”纺织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受到各地有关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
梅自强在担任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共提出有关纺织工业发展的提案10余件,其中第九届第二次会议上关于“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拯救丝绸行业”的提案受到提案委员会的重视,召开了专题协商座谈会,国家经贸委对提案的答复提出了加强产品开发、开拓国内外市场、推进贸工农一体化改革等三点意见。该提案还被评选为第九届政协优秀提案。 在1988年5月召开的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19届代表大会上,梅自强当选为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梅自强主持学会学术工作以后,以学会老一辈领导人陈维稷、杜燕孙等为榜样,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继承他们开创的优良学风,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他建立健全学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发挥各专业委员会下属学组的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发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总结交流生产技术经验,推动纺织工业技术进步。梅自强多年来带领棉纺织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清梳联合机、金属针布、胶辊胶圈、空气捻接器和1332型络筒机技术改造等学术交流活动,都收到较好效果,受到制造厂、生产厂和有关科研人员的欢迎。
为纪念陈维稷为纺织工业和纺织工程学会发展和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19届代表大会决定设立陈维稷优秀论文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梅自强担任评委会主任。由于坚持评选标准和条件,不断拓宽征文渠道,改进论文推荐和评选方法,陈维稷优秀论文征文和评选活动受到各地学会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和支持,已成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颇有影响的一项学术活动。 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编写出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按照中国科协的部署,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于1992 年11月成立纺织卷编委会,梅自强任编委会主任。经过三年多努力,纺织卷第1卷于1996年3月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此后不久,梅自强又着手组织纺织卷第2卷的编纂工作。
从1997年开始,香港桑麻基金会委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评选桑麻纺织科技奖,梅自强负责评选工作。这一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对激励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推动纺织科技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8年以来,梅自强和纺织工程学会的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过多次大型学术活动。如1990年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学术年会,有来自全国各地200多位专家到会,90多篇论文入选,为制定纺织工业“八五”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同年4月还在深圳组织召开了国际涂料应用学术讨论会。1999年11月,梅自强征得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和环境工程学部及国家纺织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和中国科协的支持,在北京召开了“二十一世纪青年论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业学术讨论会”,收到论文60余篇,有80多人参加了研讨活动。 梅自强勤奋好学,注重实践,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为人正直,严于律己,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平时关心周围同志,宽厚待人,因而受到大家的爱戴和尊敬。梅自强如今虽已年逾古稀,仍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领导职务并兼任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纺织卷》编委会主任、《纺织词海》编委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纺织科学学科主编,中国现代纺织科学与工程全书编委会主任以及桑麻纺织科技奖评审工作等社会职务,尽心尽力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贡献给我国的纺织科技事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