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区的经济

如题所述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使建阳经济开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外向型转变。工农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1.32亿元上升到1993年的16.86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93年3.2亿元,是1978年0.487亿元的5.57倍。第三产业1993年总产达3.2亿元。财政预算内收入1993年6200万元,是1978年960万元的5.45倍;财政支出5570万元,是1978年760万元的6.32倍。城乡储蓄1993年末余额3.82亿元是1978年629万元的50.73倍。人民收入也有很大的提高,1993年建阳县农业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为1100元,是1979年188.13元的4.84倍;城市人口的人年均收入1993年提高到1900元。
2013年,建阳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25.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4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0.6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50.6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1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4.3 :48.4 :27.3。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4%、68.4%、24.2%。 建阳区是一个农业县级区,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5%,是中国商品粮基地,外调粮总量和人均售粮均列福建省之冠。农业结构仍以传统的种养为主,主要有粮食、笋竹营林、养殖、茶果、经作、食用菌等六大产业。
2013年,建阳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1.28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完成26.59亿元,林业产值完成 13.26亿元,牧业产值完成5.59亿元,渔业产值完成4.4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1.43亿元。 建阳工业以林产工业、食品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化工建材工业、电力、矿产开发业、轻纺工业为主,其中以味精厂为龙头的食品工业比较发达。重点企业有味精厂、制药厂、中纤板厂、水泥厂、酒厂、造纸厂、压缩机厂、化工总厂、汽车半轴厂、皮革厂、胶合板厂等。主要特色产品有大米、木材、笋、竹、鸭蛋、茶果(尤以漳墩白茶、建阳桔柚著称)、淮山、莲子(建阳通心白莲粒大、圆润、汁甜,曾在清代为贡莲)、竹荪、香菇等各种农副产品以及味精、人造板、啤酒、白酒、皮鞋、机制纸、气体空压机、水泥、松香、樟脑、肥皂、磨床、石板材等工业产品。
2013年,建阳区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09.3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5.6亿元,同比增长16.3%;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同比增长10.6%。 贸易方面,建阳区形成了以西街、水南、童游三个农贸市场为主,北门旧货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粮食批发市场、汽车贸易市场等专业交易市场为辅的市场网络布局。葡萄协会、米业协会、鸭业协会、蔬菜协会等各种流通实体蓬勃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仓储、货运批发经营,以及信息咨询、金融、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现化服务业得到较好发展。
2013年,建阳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07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和个体户零售额7.65亿元,两油和永辉零售额5.61亿元。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批零住餐业零售额25.81亿元:其中调查队实现限下零售额22.74亿元,增长10.0%;限下大个体实现零售额3.06亿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