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议论文:“读书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重要途径”

如题所述

4月23日,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读书日说读书,因为读书于国于己的益处是个不可穷尽的话题,何况我们的读书状况颇令人忧虑。

去年的读书日,报载过一个统计数字:我国公民每天平均阅读的时间是14分钟。这里所说的“阅读”还包括大部分翻阅报纸等跳跃式与碎片式的“阅读”。我们的阅读时间远远低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也大大有愧于我们文明古国的称号。

今年尚未见到有关读书的统计数字,但令人忧虑的状况依然不会有所改善。我们的读书状态呈现出的快餐化、流行化、低俗化、休闲娱乐化、养生实用化等功利化是不争的事实,而将书籍商品化视为唯一的价值取向,中小学生读书目的又全以应试为价值中心,就更助推了读书的浮躁化。那街头书报亭都花里胡哨地呈现着视觉浮嚣,正是时下尘世喧嚣一景的写照。于是,整体性的浅阅读状态已经成为社会常态:人们普遍不读书,特别是不读原作,宁可“听书”,甚至连读报纸都变成了“听报纸”;人们普遍不愿读理论书,兴趣都给了愉悦、休闲与猎奇,“明星私密”尤其抢人眼球。正是大众哲学科学知识的淡薄,才演出了那么多的诸如“绿豆治百病”、“碘盐防辐射”之类闹剧和悲剧。

这种低下的读书状态其恶果是可想而知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它会影响人的素质,造成人文修养的缺失,人性涵养的不足,人格素养的残缺。不能说居高不下的犯罪率都直接与“不读书不读好书”有因果性的通连,但与人的素质低下一定有牵连;而人的素质的提高一定要从人文修养、人性涵养和人格素养的培养这门最基础课程入手。读书是其中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最有效的,它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人文修养的补充、人性涵养的滋补和人格素养的健全。

“润物细无声”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人们固然需要功利性的读书,俗语说:“缺什么补什么”;但一定要有非功利性读书,并且其中还一定要有“泛读”之外的“精读”。许多书可以如同读报一样地翻翻,泛读只是收取信息;而大师们的经典之作,则非精读而不能有所收获。

文艺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推举”钱钟书为读书“劳模”,因为他仅在巨著《管锥篇》中所引述的著作就有上万种。老作家柯灵赞誉钱老,说他“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撒得开,灵心慧眼,明辨深思,热爱生活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钱老一生不钟之于权,不钟之于利,只钟之于书,“钟书”的名字传为一种人生境界的佳话。钱老的志存高远,真个令我们高山仰止。当然,像钱老这样将读书做到极致的读书人毕竟是少数,但做个“读书人”却应该是愈来愈多的人努力的指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几乎人人皆知,然而,很多人却不能践行踏上这一“进步的阶梯”。首先,书籍有高下与文野之分,只有读好书,才能踏上“进步的阶梯”;不然,非但不能进步,还可能陷于低俗的泥淖。再有,人们大多忙于生计,即使有些闲暇,也忙于人际的应酬,多少人在人生几番空忙中,书籍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摆设的。生计磨灭了他们的志向和趣向,使他们忘记了读书是继承有史以来前人积累下的丰厚知识与人生经验,拒绝接受前人为后人贡献的智慧与力量。如此,也就无济于现在进行时的生计。

更重要的是当今能够体味与享受到读书的幸福感的人愈来愈少。“幸福”、“幸福指数”是近年来谈论最多的话题。为什么在人们拥有了“票子”“房子”“车子”等“富足”物质符号之后,却失却了“心灵家园”呢?可见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常常是不同步的,甚至是相悖的。前者较之后者要艰难得多。就整个社会而言,德育的整体性缺失,核心价值观的淡化,都决定着人的素质的低下,而人的素质是物质文明的支撑力。读书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好途径,何况读书中的幸福感是什么满足感都不能取代的。

读书人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能获得并坚守一种自然韵味和趣味,一种宁静闲适;在阅读经典中可以穿越历史时空与大师们对话,感受大师笔下的意境,能增长见识,丰富人生感悟;读书人在世俗的人际关系中,能获得并坚守一种人性本真的回归,领略到真善美净化心灵的充实感;好书是一面镜子,它能映照出读者的心灵,读书人能读到自己……

读书的益处不是一下子就能获取的,它要有一个过程,开头甚至还要强迫自己,但坚持下去,成为我们一种生活习惯方式,当读书已成为自觉行为时,读书的幸福感就获得了。要实现这个提高全社会幸福指数的理想,先要得到制度改革的保证,比如,应试教育必须转化为素质教育,否则书籍的最大的受众群体中小学生哪里有时间读书!青少年拥有读书的黄金时间却不能读到课本以外的书,岂不悲哀,岂不是最大的浪费!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两千万册,而人的记忆“仓库”能储藏三四个这样图书馆的藏书量。人们应当如李白诗云:“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抓紧时间让知识的火光照亮自己记忆“仓库”,莫让它空闲置。

读书日说读书;其实不是读书日,也该交流读书心得。

参考资料:网易新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